Page 35 - ebook38
P. 35

ဘሔؒ҈ټጼٙࡋ̩



                  始於周作人,其譯作以淺顯的白話詩呈現,後亦有數本芭蕉譯作,但體制皆不
                  相同,所用字數各有差異。鄭教授翻譯時,為解決中、日文音節歧異,同時尊
                  重原作內在韻律,經由不斷嘗試與思考,最後決定使用  「四、六、四言」   的形

                  式,若偶遇原文僅需單字片語即可翻譯時,則添加些許解釋性的文字,盡可能
                  貼近芭蕉所欲表達之況味,同時亦附有直譯,便利讀者對讀賞玩。鄭教授認為
                  日文是一種容易發音卻難以掌握的語言,例如  「人」  字便有三種以上的發音  (じ
                  ん  (jin)、にん  (nin)、ひと  (hito)  等),詞性變化亦頗為複雜,故能體現日語表

                  現手法的多樣性;然而翻譯時如何重現原文氛圍則頗具困難度,因此翻譯俳句
                  及閱讀俳句譯文,可說是對於文學作品的再理解、再創造的過程。
                       在日本,和歌或俳句的創作者漸為職業性,乃至形成如證照能力認證的階
                  段規範,芭蕉本人即是如此。芭蕉出身低階武士家庭,在取得  「宗匠」  資格後,

                  除出版個人創作、參與文人雅集外,並以教學與品評俳句營生。芭蕉另一經濟
                  來源為地主或貴族的資助,不論是屋舍遇燬的重建、或外出遊歷的旅費皆仰賴
                  於此,因此有研究者認為芭蕉可能藉由行腳過程,同時從事為政府收集情報的
                  諜報工作。另外,日本古典文學雖深受中國影響,但仍試圖建立自我特色、風

                  格,並與其分庭抗禮,如和歌即鮮少使用中國掌故與漢字讀音。芭蕉之俳句則
                  立基於個人漢學底蘊,流露對於杜甫、李白、陶潛、蘇軾等人的嚮往,乃至於
                  化用前述文人詩句於自身創作,透過其表現方式,使之進入本國語境,成為日
                  本文化與文學的資產。鄭教授認為這就是文學傳播有趣之處。

                       芭蕉俳句中偶有未依照十七個音節形式寫作者,鄭教授說此稱為  「破調」
                 (はちょう,hachou),屬於句型變化的一種形式,同時回應現場提問:譯文採
                  取「四、六、四言」的形式,主要基於翻譯需求,故以較為淺顯的文言凸顯俳
                  句形式,譯文是否呈現韻律感並非首要考量。在鄭教授譯作中,因同時附有白

                  文直譯,提問者問及直譯與  「四、六、四言」  形式的譯文,是否有孰先孰後的順
                  序?抑或不必局限  「四、六、四言」  形式?鄭教授回應,先有白文直譯的部分,
                  主要為使不諳日文的讀者可藉此對讀原文,瞭解語意;然而詩歌翻譯若僅採取
                  直譯,則過於直白,失卻詩意,因此另以  「四、六、四言」  的譯文形式呈現,透

                  過限制字數、行數的規範,回歸俳句原有之韻味。此外,鄭教授亦提及俳句的
                  翻譯其實可以用一句話完成,譯文與原文各行中字詞的使用並無規範動詞、名
                  詞該放置於某行中,使用  「四、六、四言」  三行的形式,是為了讓語句間有停頓
                  感,要而言之,仍是一種  「詩性」  的回歸。

                       講座中,鄭教授除簡介俳句發展歷程及講述芭蕉其人與作品外,亦分享自
                  己的俳句作品,吟詠童年記憶中明治天皇所作與臺灣相關之和歌,並預告其所


                                                                                             35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