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ebook38
P. 34
ɛ˖ӍᎲ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19 卷 2 期.107 年 3 月
「俳諧」 指俳優詼諧之意,受此流風所及,江戶時代 (1603-1867) 盛行 「俳諧連
但連歌需顧及全體,相互照應,較難展現作者個性與情思,又因和歌素被視為
歌」,其中首三行亦稱為 「發句」,句式為 「五、七、五」 共十七個音節組成,江
「雅文學」,其取材、用字較受局限,易有拘謹嚴肅感,為求變化與擺脫舊有格
戶前期的松尾芭蕉創作了大量的發句,在取材面向、表現手法、審美意識等皆
調,故有 「俳諧」 風格的提倡,《古今和歌集》 中即有五十餘首 「俳諧歌」。所謂
融入俳諧風格,亦即在貴族的 「雅」 氣之中,融入輕鬆詼諧的 「俗」 趣,取得了
「俳諧」 指俳優詼諧之意,受此流風所及,江戶時代 (1603-1867) 盛行 「俳諧連
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其後,明治時期的正岡子規 (1867-1902) 將俳諧連歌中
歌」,其中首三行亦稱為 「發句」,句式為 「五、七、五」 共十七個音節組成,江
的發句單獨成體,稱為 「俳句」,始成為一種獨立文類,日本文學史亦將芭蕉譽
戶前期的松尾芭蕉創作了大量的發句,在取材面向、表現手法、審美意識等皆
為 「俳聖」。俳句並流傳到世界諸國,可依其本國語文進行創作,諸如英俳、法
融入俳諧風格,亦即在貴族的 「雅」 氣之中,融入輕鬆詼諧的 「俗」 趣,取得了
俳、漢俳等。
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其後,明治時期的正岡子規 (1867-1902) 將俳諧連歌中
鄭教授同時指出,其選譯芭蕉作品時,乃以國人能夠理解、體會為原則,
的發句單獨成體,稱為 「俳句」,始成為一種獨立文類,日本文學史亦將芭蕉譽
若是日本人無法瞭解的文化背景或難以翻譯者,則不予選譯。芭蕉作品的漢譯
為 「俳聖」。俳句並流傳到世界諸國,可依其本國語文進行創作,諸如英俳、法
俳、漢俳等。
圖一:主講人鄭清茂教授示範俳句
圖二: 與會學者合影(中:鄭清茂教授、左一:朱秋而教授、
左二:單德興教授、右一:陳國榮教授、右二:李有成教授)
34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