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ebook38
P. 33
ဘሔؒ҈ټጼٙࡋ̩
ဘሔؒ҈ټጼٙࡋ̩
˴ ᑺ ɛjቍ߱ͭ؇ശɽኪശ˖˖ኪӻᚑબ
˴ ܵ ɛjϡ߇Ͼͭၽᝄɽኪ˚͉Ⴇ˖ኪӻબࡒӻ˴
本場次為人文沙龍第六場講座,邀請鄭清茂榮譽教授以 「漫談松尾芭蕉的
俳句」 為題進行演講,並由臺灣大學日文系朱秋而教授擔任主持人。鄭教授曾任
加州大學、麻州大學、臺灣大學、東華大學等校教職,現為東華大學華文系榮
譽教授。早年曾為東方出版社翻譯一系列日文少年讀物,以及明華書局出版之
原田康子 《輓歌》 等暢銷小說,對於 1960 年代的臺灣學子極具影響。鄭教授亦
譯有日本漢學著作數種,以及 《平家物語》、芭蕉 《奧之細道》 等日本古典名著,
長年筆耕不輟。1991 年獲得 「中國文藝基金會」 第一屆傑出翻譯獎,2014 年獲
日本政府頒贈 「旭日中綬章」,表彰其推介日本漢學研究與文學翻譯的卓越成
就,並於 2017 年獲選臺大傑出校友。
鄭教授是國內少數兼具研究與翻譯雙重身分的學者,本次演講以江戶初期
著名俳句作家松尾芭蕉 (1644-1694) 為題,其自謙不是俳句的研究者,翻譯是
基於對日本文學的興趣,而與芭蕉結緣始於求學階段,特別是在美進修時,亦
曾模仿芭蕉風格創作俳句。鄭教授講述日語中稱為 「歌」 者,指和歌等日本形式
的日本詩,稱為 「詩」 者,則指以漢文寫作的漢詩,至明治時期 (1868-1912)學
習西洋形式創作者,則稱 「新體詩」,原則上不會混稱。日本詩歌相較於中國詩
歌,在句型、字數上的流變發展較為單純,於 《古事記》(712 年) 與 《日本書紀》
(720 年) 中已可見早期的詩歌創作,《萬葉集》 則是現存最早的詩歌集,平安時
代 (794-1185) 初期編纂之《古今和歌集》已將和歌中的 「短歌」 固定為五行,分
別為 「五、七、五、七、七」個音節 (例如 「花」 發音為はな (hana),占兩個音
節),凡三十一音,逐漸成為和歌主流。
短歌首三句稱為 「上句」,末兩句為 「下句」,若由不同人分作,則稱為 「連
歌」(亦可稱「聯句」)。短歌可由多人連作,其形式頗類中國文學的聯章之作。
但連歌需顧及全體,相互照應,較難展現作者個性與情思,又因和歌素被視為
「雅文學」,其取材、用字較受局限,易有拘謹嚴肅感,為求變化與擺脫舊有格
調,故有「俳諧」風格的提倡,《古今和歌集》 中即有五十餘首「俳諧歌」。所謂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