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ebook38
P. 40

ɛ˖ӍᎲ



               神,故有神像以供崇奉;次年則由儒家官僚體系進行改造,史稱  「三年改制」,
               這些出身江南地區、浙東學派的禮官則依循儒家禮制,認為城隍與土地當屬自
               然神,主張拆去塑像,改設木主牌位,同時仿效行政體制,規範其所管轄之地

               界有一定的區域範圍。世本描述之城隍、土地亦具備這種依行政建置劃分隸屬
               關係的現象,上自首都長安之都城隍,下則聯繫州、縣各級,符合當時之行政
               體系。
                    土地信仰在城市則與城隍關聯,於山區則與山神結合,取經一行所經之處

               多為荒山野地,故山神與土地同屬世本中頻繁出現之小神祇。小說中塑造當地
               土地的在地性格,亦即斯土斯神既有當境性質,從而擴及所有的土地信仰。在
               小說敘述中土地皆自稱  「小神」,都是神格既卑、職轄亦低,故有  「當境」、「本
               處」、「當坊」  土地等管轄小區域的稱謂。土地雖小卻也無可取代,其每次出場後

               所敷衍的情節、事件前後統一,構成敘事結構的內在秩序。李教授接著說明,
               明代初期曾藉由禮制訂定土地的祭祀,並搭配里甲制的推動,想在基層社會實
               踐社祭古制,但這種理想未如預期。明代中葉後,里甲制衰退,官方所設里社
               壇多告荒廢,正因里社壇使用木主牌位,而民眾則習慣崇拜人格神之塑像,故

               里社壇及其制度未扎根基層社會。
                    土地的神格固然低微,但在神道上卻不容或缺。正因其掌管當境、本處等
               小區域範圍,故常被置於城隍管轄下,城隍統管當地冥界,土地則分轄至治理
               小區,同樣與冥界事物有關,故小說中衍生的便是土地帶領陰兵,為行者助陣

               的描述,或土地登場離去時伴隨陣陣陰風,如 36 回、61 回、79  回等,或土地




























                                     圖四:《西遊記》使用道佛兩教之知識

               40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