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ebook38
P. 13

ͳ̚੬อٙԭ๾ˮෂփjซ྅ၾ̦ྼʘග





















                                圖一:「亙古常新的亞瑟王傳奇:想像與史實之間」  講座



                  王之死》的譯注。《亞瑟王之死》  以十四世紀中古英文書寫,翻譯不易,除需具
                  備相關專業學術素養外,又需考量讀者對文本及中古歐洲文化的理解,因此蘇
                  教授另外撰寫四萬字的中譯導讀,嘉惠學界與讀者。




                  ɚe   ྼήઞਖj˖ኪၾ̦ྼ

                       文學作品所描述的人物、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是學界討論與研究的議

                  題。舉例來說,大多數外文系學生曾讀過的荷馬史詩,對於西方文化與文學影
                  響深遠,但究竟特洛依戰爭是史實抑或詩人的文學創作,直至 1870 年代海因里
                  希.施里曼  (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  找到位於今日土耳其西部的希沙
                  利克  (Hisarlik)  特洛依遺跡始得以重現天日。另一顯著例證為,1947 年出土的

                 《死海經卷》(Dead Sea Scrolls),應證了舊約聖經文本的真實性。與此相應,蘇
                  教授在譯注  《亞瑟王之死》  時,也屢次前往英國實地探勘與亞瑟王有關的歷史地
                  點,例如廷塔哲城堡  (Tintagel Castle)   傳說為亞瑟王出生之地、凱勒倫
                 (Caerleon)  則是其加冕之地。他也曾實地走訪與亞瑟王有關的其他遺跡,如與

                  軍事有關之雙壕溝  (double-dyke)、羅馬皇帝使者走過的 Watling St. 等,講座中
                  也實際展示這些相片,讓現場聽眾經歷一場深度的亞瑟王  「文化之旅」。




                  ɧe   ኪஔϓ؈ၾɛ˖પᄿ

                       臺灣學界大多專注於學術研究,著力於經典譯注則相對欠缺,願意從事譯
                  注的傑出學者更為稀少。因此與談人單德興教授相當肯定蘇教授的譯注作品,
                  認為以蘇教授學者兼譯者的雙重身分可謂是「奢侈」的組合。蘇教授將其學術


                                                                                             13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