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ebook39
P. 22
ᛘၽᝄࠬ౻jᖯٙ་ၾࣛ˾
楊牧。商禽對社會的直接關切與楊牧對於社會議題的發生,都是在美麗島事件
1980 年代。羅葉的轉變也在 80 年代,這個時間點是高中跨大學。羅葉早期在高
中的詩作已經有古典風味,而後的變化非常快速與極具跳躍。變化有兩個方
面,一是文字風格變化、一是取材內容變化。這個變化是在 80 年代中後期,從
古典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或本土風格,而這個變化就是和社會變動的對話。
羅葉對政治轉型期的社會情緒的變化掌握是非常立即與直接,而且是用散
文體的承接與轉型。羅葉詩歌形式,中後期完全以散文體為主。羅葉詩歌十分
貼近庶民日常生活,主旋律就是庶民情感,而非菁英。傾訴的對象也是庶民,
因此非得使用駕馭成熟的散文體詩歌不可。羅葉詩中時常出現對勞動者的關懷
與詠歎,例如 〈檳榔妹妹〉、〈清道婦〉,也對統治菁英的批判,包含舊的統治階
級與新的權貴。
ɧ ᖯٙɽषၾΫᓥ
羅葉 2000 年回宜蘭,病後對於本土歷史有更深刻的堅持,從他個人對話與
通信看得更加清楚。另一方面,他的白描式憤怒的語言也有變化。大病之後,
我認為羅葉走向完成,但這完成仍是未完成,並出版了 《病愛與救贖》,從大社
會跳接到小社群,從媒體到學校,環境的轉換讓羅葉可以沉澱美學風格,而且
語言呈現一種特別吸引人的對位辯證。以往羅葉的作品有些類似文字遊戲或諧
音遊戲,有時並不自然,但大病之後文字更加吸引人。例如 2010 年 〈木香〉,這
首詩是羅葉對死亡坦然的凝視,也是對不朽的試探。這有一點像是村上春樹在
《挪威的森林》 的一句話:「死不是生的對反,而是生的一部分。」這句話也和羅
葉這首詩能夠平行詮釋。所以羅葉大病之後的回歸,不是回歸年少時候的古典
主義,而是對自然主義的回歸,對生與活的肯定。
羅葉的創作參與文學獎次數之多,我不斷反思羅葉參加文學獎的動機。羅
葉表面上回歸家鄉田野,心境卻近似自我流放,文學獎則是羅葉與社會保持溝
通的暗號,不斷釋放自己還存在、還在創作的信息。
˝࠰
၇ɿٙڦ
͛ڗၾϥɳΝࣛආ࢝
ίɓࡈԒɪ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