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ebook39
P. 25

ୋ̬ఙ  ˜ᖯ໢ٙ་ᖵၾ་̦֛З™



                  不可的典範對象。今年的衛星圖配上他的詩,是非常好的契機,而且他的詩是
                  很適合教學的。我在這本詩集貢獻了一篇序,或許在啟蒙的層次上,可以幫助
                  大家來認識這位詩人。



                  劉正忠:
                       楊牧編的詩選,選到羅葉的詩,並非湊巧,林志明老師跟羅葉去找了楊牧
                  後,他記住羅葉了。在一些場合裡,楊牧自己對他的詩做了檢驗。我們怎麼定

                  義他的詩呢?比如他有些現實性的詩,話語有行動力,為了這種「當場」的實
                  踐力量,他犧牲了一些比較純粹性的東西。這是一種策略的選擇,同時他的文
                  體有多樣性,這跟他從高中就嚴密地讀詩集、讀文學,甚至有意識融進西洋流
                  行樂有關。所以羅葉有一點「雜」,但這是他的優勢,我們也許可以從中理出幾
                  條脈絡來給予定位。



                  楊宗翰:
                       佳嫻提到,為什麼羅葉沒進去詩史?這個現象是怎麼來的?臺灣的現代詩
                  史研究很喜歡用  「詩社」   做框架設定,這種框架設定很好用,每個詩人只要歸

                  類:藍星詩社、現代詩、創世紀、笠。可是這種寫法很容易犧牲掉兩種人。第
                  一種就是參加過很多詩社的人,另一種是極少參與詩社的人。另一點,當時臺
                  灣前衛版的詩選和爾雅版的年度詩選,水火不容,很少能重疊被選入。羅葉是
                  罕見兩本詩選都進入的詩人。根據這些條件,他早就應該被認識、放到詩史,

                  但他沒有詩社所屬、沒有容身之處,所以沒有被放進來。這是臺灣做文學史一
                  個應該矯正的現象,犧牲羅葉這樣的詩人滿遺憾的。
                       羅葉從不避諱跟一些口語、散文化的語言做搏鬥。但那輩的詩人,很多是
                  把他當成洪水猛獸看待的。紀弦有句話:「詩是詩,歌是歌,我們不說詩歌。」

                  就把詩跟歌做明確的截斷,幾乎後面詩人都受到影響。民歌運動嘗試補起來,
                  那時洛夫、瘂弦、鄭愁予的詩,一度大量跟譜曲結合。可是,八○年代這個聲
                  音又消失下去。羅葉出生在六十年代,活躍於八、九○年代,我認為他那時在
                  做滿不容易的努力。越到後面,他越放得開,甚至把百貨公司的型錄寫成一首

                  詩。這種嘗試大家都不太敢做,因為我們太容易受到詩、歌區分的影響,任何
                  歌謠的企圖,都被視作是一種墮落、跟歌曲靠邊。我們可以反省,詩、歌可以
                  這樣分離嗎?是不是應該訴求一種詩、歌重新結合的可能性?最後,羅葉出了
                  三本詩集,他不是一本的詩人,我們是不是應該拋棄以詩作長短、詩集厚薄度

                  論英雄的時代?如果有好的作品、適合的作品,何妨在詩史中記上重要的一筆。


                                                                                             25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