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202
P. 117

ܝɛᗳࣛ˾dҢࡁॆٙႼɪək



                       ਗဘ೥༧ཥᅂה༊ྡʵਔٙ߅ҦΌ౻dʊ຾ʔ݊ൈ࿴ٙซ྅dϾ݊ආɝྼ
                  ЪචݬٙତྼfΝᅵί߇֙ӻΐୋɚఙሞእ˴ᑺٙࢱ׼ᖍϼࢪ౤፴Ңࡁdೌሞ
                  ݊ᘒ̙ྫྷٙ AR  €Augmented Realitydᓒᄣྼྤ  ၾ๫޴̌ঐdא݊ࡡ͉ఱʊ຾

                  ᅳᚣࡈ༟ٙ Google Map ֛Зdᑕࣣ  €Facebook  ၾ IG  €Instagram  ഃٟʹద᜗ٙ
                  ͂̔dޟא݊ί˚੬͛ݺʕೌஈʔί္ٙછ፽ᅂeᇞɪऊ൬eཥɿ፺̍ၾଣ
                  ৌdҢࡁʔස݊ፋ˓ਗ਼ᒯӷٙԣ˦ᐍഗ՝ৰdҪ௰ԏႠٙІʉҁΌήʹ̘̈d
                  ᅰЗࡡ͛˰˾࿁׵ൈᏝၣ༩຾᏶ٙཀܓڦ΂dһໄࡈɛڦ͜׵Κ੢ʘྤf

                       һϞޟЇd˜ٟึڦ͜ʱॴՓܓ™  ഐΥɛᑕ္છҦஔၾɛʈ౽ᅆ၍ଣ˙όٙ
                  ̈ତd˴ኬචॴၾ༟๕ٙࠠอʱৣiא݊ɽඎᗫ׵ਿΪᏨ಻ٙਠุᄿѓ̂͆ί
                  ൖ᎖ၣ१ɪdڌࠦൡӋٙ݊ІҢٙ਄ੰ၍ଣdШྼሯɪπίഹܔͭਿΪɽᅰኽ
                  ࢫٙᒯᅊd߰ΎภৣഹڐԸਿΪᇜᄳᏃՅٙྼ᜕dɓν߇֙ӻΐୋɚఙᑺࢭ࿋
                  ۇ൴઺બה౤፴ٙdீཀ͛ي၍છٙ͛նطଣ۾উdٙᆽʊࠗί޵ຓf

                       也因此,透過這些當前最能發揮影響力的科幻文本與科技媒介,展露與回
                  應了後人類時代人文與科技之間存在的張力,以及對於高度樂觀主義的科技發
                  展,提供反省與質疑。一如林建光教授所特別強調的,科幻文本所提示我們
                  的,是關於 「生存的危機」,無論是高科技世界的澈底支配,或是發展過剩文明

                  價值頹圮的時代荒原,科技的光與影已經極度的迫近,「該怎麼活」  已成為人類
                  最核心的問題關懷。
                       也因此,透過這一系列講座所揭示的,是在亟需提供人文與科學互動的新
                  介面的當下,雙方需要更進一步瞭解的,其實是對未來在根本立場上的差異。
                  如果說從科學家的角度,希望瞭解人文學者對於未來究竟有何期待,以打造一

                  個更能夠符合雙方需求 「活得更好」 的科技社會;那麼人文學者真正期待科學家
                  體認到的,其實是當科技對既存世界的價值標準、秩序與倫理性產生重大衝擊
                  時,在現實中 「該怎麼活?」 才是人文學者最深切的關懷。
                       ɛ˖ၾ߅ኪ߰ঐίவᅵٙਿᓾɪ޴ʝଣ༆ၾڦ΂d޴ڦᕐ˙್̀ঐ̘࿟

                  ॰e՘ਠ̈ɓࡈһଣซٙ͊ԸdԨ˲ܵᚃܠϽуਗ਼ՑԸٙ஢εਪᕚf྅݊͟׵
                  ਄ੰ၍ଣٙცࠅd߅Ҧί͊Ը್̀ึΌࠦʧɝ͛նٙطଣd݊щਗ਼̙ঐළ͛อ
                  ٙ݁طۨ࿒kί̙Ԉٙ͊Ըd৷ᙧʷၾዹ֢ʷٙᒈැɨd߅ҦνО௴ிอٙઋ
                  ช௑Мʧࠦၾ຾᏶ᅼόk຅ɛᗳၾՉ˼͛նҖόପ͛อٙஹഐeආɝݔ၇͑ᚃ
                  ٙπίܝd༈νО̘ܠϽܝɛᗳၾϥɳٙਪᕚkࠦ࿁ͦۃҼ˓ೌഄٙ˂್Ө

                  ᗭd߅Ҧ݊щঐ੄ʧɝϾҷᜊή˙طଣٙഄଫkޟЇ༷݊ᏕൈᏝ˰ޢʕٙ኷ن
                  ၾ͛πdνО̸̛ତྼʕٙྼስၾ਷ყ݁طٙᛆɢࠠอʱৣkɭϤ၇၇dேਗ਼
                  ݊͊Ը߅ኪၾɛ˖ܵᚃ࿁༑d̙˸Ύן࢝ၾଉɝܱઢٙਪᕚf



                                                                                            115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