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于高Yue-Gau Chen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主任

傑出特約研究員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博士 (1993)
  •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碩士 (1988)

 

經歷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2019/6 ~迄今)
  • 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 (2014/3 ~ 2016/7)
  • 國家科學委員會自然科學發展處處長 (2012/8 ~ 2014/2)
  •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2003/8 ~ 2019/5)

個人勵志銘

成就科學的路就是不斷的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重建氣候變遷故事 梳理地表大氣海洋運作機制

過去八萬年至一萬年前,地球的上次冰期中有兩個重要的氣候事件頻繁出現,一個是北半球氣溫變暖的 Dansgaard-Oeschger (D-O),另一是北大西洋大量漂冰的 Heinrich Event (HE),這兩個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及其對赤道的影響是什麼?一直都沒有完整而合理的解釋。

近年隨著愈來愈多的低緯度石筍及兩極冰心記錄被報導出來,完整的事件發生過程才開始有了比較明確的輪廓,我們從越南西北部的石灰岩洞中採集了非常高解析度(約每十年一個數據)的石筍樣本,分析後獲得了 23-33ka 這段期間(大約完整涵蓋了 HE-3 與 D-O 4 的開始與結束)高解析度氧同位素紀錄,這是一個非常難得之亞洲古季風紀錄,呈現出冰期的印度洋夏季季風 (ISM) 的整個消長過程。

這份數據的結果與在中國長江以南及在印度北部的石筍紀錄大體上相當一致,說明了低緯度亞洲同步發生了 D-O 與 HE 氣候事件,不過我們的高解析高精度的年代測定,看出了各地方 D-O 4 的開始時間和變化過程隨著地點的確有所差異,在熱帶幅合帶 (ITCZ) 影響所及的地區,D-O 4 的開始時間較早,過程也較為平緩,意謂熱帶地區在全球氣候系統當中可能具有重要影響。

至於 HE 3 事件則是第一次有如此高解析度的紀錄,完整報導了這事件在低緯度亞洲漸變的過程,我們也用數值模式證實了北大西洋漂冰對東南亞的影響。另外,這份高解析度的數據紀錄在統計分析後,也清楚顯示了一個兩百年的變化週期,因此推測這可能與太陽活動的 Suess 周期有關,日照的這個週期變化確實影響了東南亞地區的降雨量。

傑出特約研究員

得獎感言

得到這個獎項,說明了我走過了一段不算短的研究路程,很幸運、也很感激能把幾個有挑戰性的科學想法透過研究實驗來完成,好的科學想法在實現的過程中,確實有各種客觀條件所帶來的限制要排除,我要感謝這一路上幫助我和我的團隊移除種種障礙的協助。

首先要感謝的是科技部的計畫審查及經費核予,就此才有了實現這個奇想的機會,再者要感謝臺灣大學與中研院在執行上的支持,這兩個單位擁有全球頂尖的研究設備,是完成這個工作不可或缺的要件。

最後,我的感想很簡單,就是如何給予更多機會給有好想法的科學家,又如何持續經營一個更優良的研究環境來協助實踐科學想法,這應該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的未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