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淑敏Shu-Min Chung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傑出研究獎

學歷

  •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1996)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 (1989)

 

經歷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 副研究員 / 研究員 (1996/9 ~迄今)
  • 花蓮縣立花崗國中教師 (1982/8 ~ 1985/7)

個人勵志銘

以開闊的心胸欣賞他人的研究,以戒慎恐懼的心情面對自己。與史料對話,從史料中發現真相,用史料重建史實。

提出臺灣與東南亞關係的新論述 俾利南向政策

我在日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上,主要有兩個切入點,一是「大日本帝國」,一是「東亞世界中的臺灣」。亦即從東亞海域中臺灣長期歷史發展的角度,探究日治時期臺灣島內的政治社會變遷以及臺灣人在島外的活動;另一方面則是探究「大日本帝國」中殖民地臺灣的位置。試圖從長期、跨越政權的角度,觀察臺灣社會變遷的內在因素與外在顯現。

在這個研究領域上,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主題:(一)帝國競逐下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與臺灣人的海外活動。(二)從人脈的角度處理「在臺日人」及其戰前戰後與臺灣的關係。(三)官僚統治與殖民政策之比較研究。(四)與戰爭、臺灣人戰犯相關的議題。

在上述研究課題上,最近的成果是專書《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本書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填補了研究上的空白。本研究是以「一般人」為對象,追尋類似今日「臺商」的自主性移動與到北婆羅洲的契約移工的足跡,敘述二戰時因國籍是日本而被當作「敵性國人」送往印度、澳洲的集中營拘押,及至戰後才被遣返回臺,卻又再度被聯合國難民組織「遣返」回僑居地的臺灣人歷史。這種罕為人知的特殊經驗,正可填補世界戰爭史中關於戰爭受害之研究,充實世界史的論述。

本課題所處理的臺灣與對岸中國、東南亞關係史,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研究。開拓性地重建臺灣人的東南亞經驗,提出臺灣與東南亞關係的新論述,相信對於政府新南向政策或教育部新課程綱要所強調的人群移動,本書的具體內容都有助於全面性理解。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研究是充滿驚喜的豐富之旅。我很幸運的,能在師友的指導與砥礪下,進行日治時期到海外的臺灣人之研究。面對缺乏核心史料、既有研究成果不多的課題,田野調查與訪談成為重建史實的重要途徑。感謝在研究過程中分享經驗的每一位受訪者,感謝每一位居中穿針引線的介紹人,沒有他們的幫助,本研究根本不可能完成。

然而,在研究過程中,我也為臺灣人的「失語」而深覺心痛。因為絕大多數的資料來自日本等他人的觀察與記錄,臺灣的當事人極少留下自己的聲音,而其周邊與後代,也很難理解其所處的時代,畢竟,個人的生命經驗與一般人從學校教育中所學的大歷史,有太大差異了。我慶幸自己能為臺灣的歷史盡一點心力,更願臺灣人能堂堂地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