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雄Shih Hsiung Wu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傑出特約研究員

學歷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藥學院博士 (1987)
  •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 (1977)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系學士 (1975)

 

經歷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08/7 ~迄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1/7 ~ 2008/6)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8/4 ~ 1991/6)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9/3 ~ 1988/3)

個人勵志銘

知識是越基礎越重要,研究的動力是興趣和責任。

成功研發兩類醣質疫苗 對抗多重抗藥性病菌

由於許多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以致越來越多的多重抗藥性病菌產生,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趨嚴重,尤其在醫院內消毒藥水和抗生素的高度施用,導致多重抗藥性病菌的演化形成,於是院內感染造成非常高的死亡率,這個現象在年老和有慢性病免疫力較弱的病人,更是嚴重。

對抗院內感染的多重抗藥性病菌有三種策略:(1) 研發新的抗生素 (2) 發展疫苗和 (3) 增強自身免疫力。我們在 2015 年自本土真菌分離純化出一系列具抑殺抗甲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 的燕麥麯黴素。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我們與醫院合作進行發展醣質疫苗,來對抗院內細菌的感染。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成功研發出兩類醣質疫苗,可以對抗院內感染的多重抗藥性病菌 -- 克雷伯氏肺炎菌 (Klebsiella pneumonia) 及鮑氏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表牛樟芝及黑木耳的多醣體,不但解開複雜的化學結構,而且也研究出這兩個多醣體增強免疫力的生理機制。我們的研究對已經進入老人社會的臺灣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們研究由烏來溫泉分離出的臺灣特有的亞嗜熱菌 (Meiothermus taiwanensis),利用該菌產生的角蛋白酶和內切型 β-1,4- 聚葡萄糖酶,分解農產品廢棄物,例如羽毛和纖維素,使得廢棄物可以再利用,減少環境汙染,有利於資源回收和環境保護。

傑出特約研究員

得獎感言

感謝過去師長們的教導、科技部和中研院長期的支持,以及過去和現在研究室成員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我的研究領域是化學生物學,這是跨領域的研究,我決定從生物學的背景進入化學的研究,是很不容易。除了自我學習之外,也要虛心向其他研究學者請教和合作。

我們的研究包含微生物學、糖質化學、蛋白質化學、結構生物學及免疫學。有人說「任何生物學上的疑問,最後都成為化學的問題」。過去二十年,諾貝爾化學獎有大約一半的得獎者是從事化學生物學的研究,我希望臺灣各大學的化學系有更多的教授及學生投入化學生物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