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珍Ruey-Jen Yang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

學歷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系博士 (1982)
-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學士 (1976)
經歷
-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 (2012/8 ~迄今)
-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主任 / 圖書館館長 (2007/2 ~ 2015/1)
- 美國NASA & Rocketdyne 火箭動力公司研究員 / 計畫經理 (1982/5 ~ 1993/1)
個人勵志銘
Let there be light.
投入微流體系統跨域研究 探討流體聚焦基礎理論
本人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於 1982 至 1993 期間任職美國NASA & 火箭動力公司 (Rocketdyne),發展流體力學計算模擬 (CFD) 電腦程式,應用於研發飛機和液態火箭引擎工具。太空梭 (Space Shuttle) 於 1982 年第一次發射成功,發現主引擎熱氣歧管 (Main Engine Hot Gas Manifold) 原設計三管結構壓力不均勻的缺點,我們提出重新設計成為兩管熱氣歧管結構,經過計算模擬和實驗證實有效降低壓力不均勻的缺點,因而獲得了 1995 年以後太空梭發現號 (Discovery) 的採用,並持續使用至整個太空梭計畫於 2011 年 8 月任務結束,長達16 年之久,實質貢獻太空科技之發展。
本人於 1993 年返國服務,初期仍延續美國航太相關研究工作,執行極音速飛彈空氣動力學研究,也曾協助臺灣電力公司探討汽渦輪葉片龜裂原因。然鑑於所任職工程科學系的發展特性,遂於 1997 年以後將研究方向轉向新興科技 - 以流體力學為主的微流體系統跨領域研究。本人的研究主題包括:微米 / 奈米通道介面電動流體力學、流體聚焦基礎理論、研發新穎之光流體晶片、研發食品成分檢測晶片系統和用紙為基底的試片來檢測血液生化指數系統、奈米尺度電動能量轉換。
最近的研究聚焦在用二維材料擷取能源與水的理論和實驗以及熱流隱形學 (Thermal/Hydrodynamic Cloaking) 等。期待提供潔淨水和能源新技術,以創新觀念來處理傳統上對能源、半導體電子或國防產業挑戰性之熱流問題。
得獎感言
我返回國內任教迄今已 29 年,訓練出16 位博士畢業生,大多數服務於學術或研發單位;受業生中有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和年青學者獎,亦有擔任國立科大副校長、研發長和學務長,另外也有受聘任職於國外機構;其中數位博士畢業生,受聘於臺灣頂尖研究型大學 (臺大和成大),已升等為副教授、教授、或特聘教授。薪傳子弟,青出於藍,令我欣慰無比。
學術研究是一條寂寞孤獨的道路,必須耐得住實驗室裡不斷的失敗和修正,一路師生互相腦力激盪而得到成果。如今回想曾經走過的路,驀然發現學術研究路上師生同行是如此地明亮溫暖,也深具成就感。特別感謝歷年來實驗室研究生不懈的努力,尤其家人的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才能有今日的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