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彬Ruey-Bing Yang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Ph.D.,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USA (1997)
- M.S.,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aiwan (1990)
- B.S.,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wan (1988)
經歷
- 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2018/10 ~ present)
-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2011/1 ~ present)
-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w/tenur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2008/8 ~ 2011/1)
個人勵志銘
Nothing is impossible.
專研嶄新分泌性膜蛋白 尋找新穎診斷與治療標的
本研究室致力於探討一個分泌性膜蛋白家族-- SCUBE (signal peptide-CUB-EGF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於基礎與轉譯醫學上的重要性。此蛋白家族最初發現於內皮細胞中,共包括三個膜蛋白成員,分別為 SCUBE1、SCUBE2 及 SCUBE3,其在演化上高度保留,廣泛地存在於人類、小鼠與斑馬魚等脊椎動物體內。
SCUBE 因其表現於細胞之不同位置展現出其獨特的功能。例如,SCUBE1 由活化態血小板分泌至血液中,藉由其具黏附特性之EGF 重複序列 (EGF-like repeats),促使血小板相互聚集與鏈結,為體內動脈血栓 (arterial thrombosis) 形成之重要機制。因此,SCUBE1 不僅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與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acute ischemia stroke) 之生物標記,其具黏附特性之結構亦成為抗血栓藥物開發之標的。而當 SCUBE 蛋白以周膜蛋白 (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 形式表現於細胞表面,其能作為輔受體 (co-receptor) 增強多種生長因子之訊號活性。
我們的研究發現,內皮細胞表面之 SCUBE2 於缺血或缺氧環境中大量表現,並作為 VEGFR2 之輔受體,增強由VEGF 誘發之內皮細胞生長速率與管腔生成 (tube formation),於病理性血管新生 (pathological angiogenesis) 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以 SCUBE2為標靶或許為治療 VEGF誘發之增生性血管病變之嶄新策略。此外,本研究團隊率先發現由 SCUBE 功能缺陷引發之發育障礙。來自 9 個國家彼此無血緣關係之 18 位個體,其 SCUBE3 基因產生雙等位基因失活變異體 (bi-allelic inactivating variants),此變異體導致多重發育障礙綜合症,包括生長遲緩、骨骼異常、牙齒不規則排列並具有獨特的顱面外觀。
未來,我們將通過與心血管醫學領域的醫生科學家合作,藉由基因修飾之小鼠模式以及由轉譯醫學的角度,持續深入探究SCUBE 蛋白之生物功能。
得獎感言
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對我來說是一份肯定與鼓勵。由衷地感謝研究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並特別感謝與我合作的科學家以及提供指導的師長前輩們。您們給予的幫助與建議,都是讓我持續前進的力量。此外,也謝謝科技部資助各項研究計畫。
展望未來,期盼我們的研究成果能為臨床病患帶來新穎且有效的治療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