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良Chun-Liang Pan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傑出研究獎

學歷

  •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 (2008)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1996)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2019/8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副教授 (2010/8 ~ 2019/7)
  •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2008/10 ~ 2010/6)

個人勵志銘

A true test of a man's character is what he does when no one is watching. (John Wooden)

發現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 探索神經系統的奧秘

我自醫學系畢業、服完兵役後,進入臺大醫院接受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訓練,開始進行神經疾病的臨床研究。在取得專科醫師資格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金赴美深造,從此轉而從事基礎科學的研究。我們以線蟲為模式生物,探討基因對神經系統的構造與發育的影響。我們發現許多建構神經迴路的重要基因,可以決定神經細胞的移動、神經分枝分布的型態與突觸的連結方式。

近期研究發現神經系統可以透過釋放不同的化學訊號,來調節全身組織應對細胞壓力的生理反應;除了增強線蟲對病菌的抵抗力,也改變了線蟲的記憶與行為。當細胞功能受損造成生理壓力時,會誘發線蟲神經迴路的功能重組,產生負向記憶並引發線蟲對有害物的躲避反應。我們以此為出發點,探索記憶、學習等行為的神經迴路與突觸重塑之機轉。

線蟲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高,加上先進的分子生物學與神經影像技術,造就了線蟲成為當代重要的神經科學模式系統生物。期待我們的研究能讓人類對於神經系統功能的奧秘有更深入的了解。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感謝科技部、國衛院及臺大醫學院在經費與環境上的全力支持,還有家人當我最堅強的後盾。這個獎項不是給予我個人,而是對我們整個研究團隊的肯定。

基礎研究的意義往往必須經過較長時間才能顯現,但其影響卻非常深遠。應用導向的研究,可以從產業界得到研究資金,基礎科學則幾乎完全仰賴國家經費的支持。技術和產業的革命性突破來自於基礎科學的研究,然而在追求短期應用價值的潮流中,基礎研究漸被忽略,連帶影響年輕學子投入基礎科學的意願,造成臺灣科研的重大危機。

希望社會能理解並持續支持基礎研究,讓科學的文化與精神真正在臺灣生根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