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柔Chih-Jou Jay Chen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 所長

學歷
- 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 (1997)
- 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碩士 (1993)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學士 (1988)
經歷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8/1 ~迄今)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5/3 ~ 2018/1)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1998/2 ~ 2005/2)
聚焦當代中國的社會脈動 呈現臺灣視野的兩岸互動
近年來,我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兩方面:(1)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例如中國的集體抗爭與國家反應;(2)中國效應對兩岸關係及臺灣民眾的影響。
有關當代中國集體抗議的研究,我使用自建的新聞事件資料庫及案例研究,資料庫目前已收錄 1 萬 3 千餘筆集體抗爭新聞(2000 年至 2019 年)。我據此呈現當代中國集體抗議的性質和變遷。例如,集體抗議的次數、社會群體構成、抗議議題、抗議對象、抗議規模、手段、警察回應方式等,隨著時間及空間有明顯改變。
2000 年到 2019 年,警察以武力回應集體抗議的比例,逐年節節升高;警察對社會抗爭,越來越傾向強力鎮壓。地方政府對社會抗爭的壓制,是因人、因事、因地而異,既要服膺中央權威又要達成有效治理;兩者之間存在緊張關係。地方政府慣用的反應模式足以快速弭平抗爭,但無法解決爭議或平息怨恨,也無助於促進社會衝突的制度化,更加彰顯當代中國國家機器強力壓制社會的極權特質。
另一方面,我利用電訪資料,探究中國因素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例如:臺灣民眾對於兩岸政策的態度變化、臺灣學生赴中國就業就學的趨勢等。2019 年以來北京政權的對臺行徑,及香港反送中抗爭和國安法鎮壓,在臺灣形成了「中國影響」的歷史機遇,大幅降低臺灣民眾對中國的正面印象,也增強了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臺灣民眾的民主信念,也影響他們對兩岸議題的態度。
當前習近平政權的極權統治模式,對於中國社會及兩岸關係,都正在產生劇烈的影響,我的研究成果,希望能提供臺灣社會面對這個挑戰所需的知識和視野。
得獎感言
我的研究成果,受惠於中央研究院的充裕資源和友善環境。過去十餘年,我的研究團隊始終維持 10 餘名助理和學生的規模,就像一個小企業或實驗室。這些助理幫我從報紙資料庫、新聞網站收集並過濾資料。
我要特別感謝曾參與研究計畫的學生和助理們,他們大部分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的研究生。中研院和清大合辦的中國研究碩士班,過去 20 年來已經培育一群優秀生力軍,畢業後在學界、媒體、政府、產業界,都發揮所學,展現臺灣視野的中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