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政谷Cheng-Ku Yu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 系主任

傑出研究獎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 (1995)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碩士 (1991)
  •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學士 (1989)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14/8 ~迄今)
  •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 / 副教授 / 教授 (2003/8 ~ 2014/7)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約博士後研究員 (2001/1 ~ 2003/7)

個人勵志銘

專注工作與責任,牢記誠實與慈愛。

探究地形與颱風的降水機制 獲得前瞻性觀測證據

臺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劇烈天氣的發生經常與地形效應密切相關。本人利用臺灣高時空解析度氣象都卜勒雷達與地面觀測資料分析,拓展了三維複雜地貌下地形降水機制的視野。除了氣象學界廣為熟知的地形上坡風抬舉效應之外,近期大屯山研究,我們觀察到不同山脊區域會發生小尺度的氣流分流特徵,而這些氣流分流間的交互作用會進而影響河谷區域的降水發展。這些過程具體說明了為何凹狀性山脈具有高度的潛能去產生強烈降雨。

對比於陸地上的地形降水,地形效應也會造成沿海的強降水事件,對於民航、漁業、軍事與商業相關活動頗具威脅性。本人研究團隊針對臺灣東部沿海對流線進行長期拓荒研究工作,除了正式將其命名為臺灣雨帶 (Taiwan Rainbands),也釐清了雨帶生成與維持的多重機制,這些研究成果開拓了我們對於多山海岸降水系統更深層的認識。

此外,臺灣地處於西北太平洋颱風的主要路徑帶,幾乎每年都會遭受颱風侵襲。颱風內部降水並非是均勻分佈的,而是集中於狹長帶狀,我們通稱為颱風雨帶。隨著這些颱風雨帶的登陸以及地形的加乘作用,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會驟增,並造成豪雨災害。本人研究團隊透過大量氣象雷達資料的收集、診斷與統計,對於颱風雨帶的結構、動力與形成機制提出了廣泛性的新觀測證據與見解。這一系列的研究顯示颱風外圍雨帶常具有颮線特性及伴隨危險天氣,而雨帶的生成有時會經歷快速的對流轉換過程,這些新的研究發現都被賦予嚴謹的科學詮釋。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獲獎,也鼓舞了長期默默耕耘努力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博士後研究員、學生與研究助理。我要感謝科技部提供穩定的研究經費以及臺大的教研環境,使我的研究工作得以不間斷並更上一層樓。

感謝一路上許多人對我的協助,學界前輩與同儕對我的提攜鼓勵,這些都是我研究生涯中至為關鍵的養分與支柱。工作生活中的挫折與瓶頸,家人是我的堅實後盾,我很幸運也很感恩擁有他們。期許自己在研究這條路持續打拼,傳承所學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