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冊
111 11 別冊
2
中央研究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國史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內政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 國防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財政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9 教育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3 法務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經濟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3 交通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7 勞動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9 衛生福利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6 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1 文化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9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5 國家發展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9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5 海洋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3 原住民族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3 客家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7 國立故宮博物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3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9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1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5 行政院資訊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9 行政院資通安全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7 目次 3
4
中央研究院 摘要 過去一年,中央研究院( 以下簡稱中研院) 於成就全球頂尖研究有多方面的表現,「數理科 學組」在數論、質子物理、雙原子碳、大屯火山研究、PM2.5、量子密碼學、恆星形成、二維材 料物理、機器學習口語輔具等主題,均產出相當具影響力的成果;「生命科學組」在生物醫學、 神經科學、生態演化與基礎生物學方面持續有多項突破性進展,在基礎科學研究上均是領先國 際的新發現,同時也為未來的實質應用建立扎實的研究根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則在臺灣 研究、文史哲與語言學研究、宗教、當代政治與法律、社會學與經濟政策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並與國際學術社群合作對話,不僅希望對於知識創新與教育傳播做出貢獻,提供政府制訂政策 之參考,也希望促進臺灣與世界的彼此認識與連結,共同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中研院110 年 度發表國內外科技論文3,677 篇、技術報告89 篇、著作/ 出版品97 項,其中有2,702 篇國際 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 I 資料庫過去11 年( 自100 年1 月1 日至110 年12 月31 日) 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所收錄的22 個領域 中,中研院有18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該領域前1%,顯示中研院在此18 個領域 有數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在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方面,因應COVID-19 疫情所需,中研院110 年仍持續投入防疫相關研究,提升傳染病研發能 量,於病毒檢測、疫苗、藥物、快篩等方面均取得亮眼的成績,同時也協助國家COVID-19 檢 體篩檢工作,冀為守護人類健康貢獻心力;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則以「轉譯醫學」、「生技醫藥」 為發展主力,打造生技新藥研發生態系,並配合各進駐單位之研發能量,可完善園區生醫和智 慧醫療之研發能量;另中研院於去(110) 年4 月正式啟動「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研提 淨零排放政策建議,即將提出新版「減碳政策建議書」,提供未來關鍵科技走向以作為政府施 政參考。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方面,除延攬國際級人才及拔擢國內傑出學者領導中研院各研究所、 中心,強化研究陣容,為中研院帶來新的研究能量外,並以合聘或延聘方式,請傑出專家學者 參與中研院重要研究、管理工作及學術發展規劃,俾拓展研究領域,提升國內學術研究水準; 而中研院的研究環境與學術能量堪為國內翹楚,更可為年輕學子提供學習機會,深化研究量能。 5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壹、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目標 中研院與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架構扣合情形( 係配合該計畫規劃表之分工,填列達成情 形) 如下所示。 目標二 完善科研體系,布局前瞻科技 子目標二 厚實基礎研究能量 策略( 一) 超前部署重點特色領域 措施1 推動長期科研發展,因應未來社會需求布局優勢強項 後量子密碼演算法實踐 1. 量子電腦或新型態超高速電腦,將對傳統密碼安全產生毀滅性之破壞,中研院「資料安全 研發及人才培育計畫」針對後量子密碼標準之開發研究成果,可因應此一情勢發展,對國 家整體資安環境產生關鍵性作用。而計畫內對新型密碼元件與機制之開發,可對政府機關 建立新型保密系統產生助益,加速開發期程,以因應日益多元化之資安威脅。對我國學業 界,可快速因應新標準制定之後所造成的技術轉型影響。 2. 已發表4 篇論文,分別發表於國際研討會CHES2022、CHES2021、Eurocrypt 2021 及 CRYPTO 2021。 3. 與Daniel J . Ber ns tein 教授和Tanja Lange 教授進行長期學術訪問及交流,醞釀我國後 量子密碼系統之研發自主能量,厚實國內資安保護力。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110-113 年) 6
貳、科技施政重點架構 中研院科技施政重點架構如下圖所示。 中研院任務為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 確立三項目標策略: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以激發同仁 潛能,引導超越。在成就全球頂尖研究方面,持續專注學術科研,開創關鍵突破之亮點;強化 國際參與,推動跨國合作計畫,深化亞太學研機構鏈結,來促進科研互動,提升國際能見度。 在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方面,以深厚的基礎研究動能,透過對國家關鍵議題的建議及廣傳科研新 知,將研究所得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影響力,如推動COVID-19 防疫研究工作、提供減碳政策建 議書等,並藉由科普平台《研之有物》、定期舉辦的「故院長講座」、「知識饗宴」等演講,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科普知識,拉近學術研究的距離,啟發年輕學子對科學研究的嚮往與追 求;在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方面,除多方延攬國內外優秀學人,也精進國際研究生學程培育年輕 新銳、開設國內博士班學位學程、合作辦理人文講座、博士後培育計畫等,以培養優質人力資 本,蓄積研發能量。 中研院任務 一、人文及科學研究 二、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 三、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 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 1. 促進三大學組研究 發展 2. 參與國際學術組織 3. 參與跨國大型研究 合作 4. 拓展國際學術合作 交流 1. 推動國際防疫合作 2. 出版政策建議書 3. 技轉及育成績效 4.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5. 科普教育 1. 國際研究生學程 2. 與國內各大學合辦 博士班學程 3. 人文社會科學博士 候選人培訓 4. 博士後研究學者培 育計畫 7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參、經費與人力運用情形 一、經費總表 二、機關科技管理人才結構 (一)依學歷區分 (二)依專長領域區分 三、計畫人力總表 學歷 合計 博士 碩士 學士 專科 高中( 職) 其他 918 174 136 22 4 0 1,254 項目 會計科目 預算數( 千元) (a) 執行數( 千元) (b) 執行率(%) (c=b/a) 備註 合計 11,673,001 11,113,479 95.2 一、經常門小計 10,203,422 9,448,420 92.6 1. 人事費 2,399,168 2,351,827 98.0 2. 材料費 1,045,240 1,112,446 106.4 含 前 瞻 預 算 數12,680 千 元, 執 行 數 23,656 千元。 3. 其他 6,759,014 5,984,147 88.5 含 前 瞻 預 算 數41,320 千 元, 執 行 數 29,884 千元。 二、資本門小計 1,469,579 1,665,059 113.3 因業務需要,致實際設備採購等資本支 出大於預估數,故依預算法第63 條規定 於各工作計畫項下各用途別科目之原預 算數百分之二十範圍內辦理經費流用。 1. 土地建築 217,873 238,568 109.5 2. 儀器設備 623,948 796,369 127.6 含 前 瞻 預 算 數37,800 千 元, 執 行 數 5,060 千元。 3. 其他 627,758 630,122 100.4 含前瞻預算數1,200千元,執行數9,434 千元。 專長領域 合計 理 工 醫 農 人文 社會( 含商) 288 93 143 141 302 287 1,254 單位:人年 研究員級 副研究員級 助理研究員級 助理級 技術人員 其他 合計 413 237 161 46 109 0 966 註:中研院補充說明:「二、機關科技管理人才結構」所填列之人數係中研院研究人員、研究技術人員以及行政技術人 員合計總人數,至「三、計畫人力總表」所填列之人數僅係中研院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合計總人數。茲因上開 2 項人力調查所涵蓋人員類別不同,人數自然有所差異。 8
肆、主管機關整體科技研發績效說明 一、科技施政目標與具體產出效益總表 科技施政目標 與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一般科技施政計畫 11,047,073 94.6 10,512,518 持續厚實研究基礎,成就全球頂尖研 究,並透過國際互動擴大研究動能,提 升國際學術競爭力;以基礎研究出發, 快速且彈性地回應社會議題,善盡社會 關鍵責任,延攬國內外優秀學人,培 育與發掘傑出研究人才,厚植研究人才 庫。 / 新興農業生物技術: 增進農業產值之前瞻 高階技術平台建置及 開發 42,000 0.4 42,000 完成臺灣重要動植物的體學資料,資料 彙整於臺灣農業體學資料庫平台,提供 產官學研作物探討物種之生長機制、病 理機制、免疫機制時的基礎。 生醫轉譯及新藥研發 計畫 124,265 1.1 124,265 成功發展多項癌症或傳染病的新式診療 技術;建立的技術平台及研發策略,已 應用於對抗新興傳染病如新冠肺炎病毒 檢測、治療和預防的研發工作。 開創蛋白質醫學及生 技產業 40,000 0.3 40,000 以冷凍電顯成功解出多個新冠病毒的棘 突蛋白與抗體複合體的立體結構;成功 利用蛋白質結構技術,飛秒X- 光自由 電子雷射,首次在原子層次及奈秒時距 觀察光解酶修復DNA的反應機制,領 先國際。 發展新世代臺灣癌症 之精準醫療路徑圖 75,810 0.6 75,810 建立蛋白基因體與微生物相的臨床檢體 分析,藉由全面性的建立病人個人化多 體學之高品質及完整大數據,對國人盛 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口腔癌 開發適用的檢驗與藥物,創造臺灣生技 醫療產業的新價值。 資料安全研發及人才 培育計畫 32,200 0.3 32,200 後量子密碼演算法開發設計;密碼機制 設計開發;點對點加密手機版本的視訊 與語音點對點加密軟體研發;推動資料 安全人才與技術交流。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次 世代治療方法轉譯計 畫 29,170 0.2 29,170 透過中研院轉譯中心,慎選適合我國發 展的題材進行研發,選拔全國具有高潛 力的創新團隊進駐園區,強化次世代轉 譯醫學研究,以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 究,化研為用。 9 中研院法定任務 國科會專案核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科技施政目標 與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 新興傳染病防治及重 大疾病研發計畫暨生 技創新學苑 136,186 1.2 136,186 建置高效能「新興傳染病防治及重大疾 病」研發平台,於最短時間研發出快篩 / 診斷試劑、治療性抗體、小分子藥物 及疫苗,並為癌症免疫治療、細胞及基 因治療,發展出更具臨床應用性的技術 及方法。 追求防疫一體之傳染 病整合防治研究 16,875 0.1 16,875 已得到具有高專一性非洲豬瘟病毒p30 抗原及針對H5N1 和H7N9 的禽流感 病毒核蛋白抗原之兩種快篩試劑抗體配 對。 動物保健產業及安全 防護科技創新開發 6,422 0.1 6,422 改善家禽養殖飼料成分,用以強化家禽 的免疫力、抗病力及減少家禽用藥機 會,進行保健產品技術研發與商品化, 協助國內提升畜禽產品食用安全及畜禽 產業永續發展。 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 研發平台推動計畫 30,000 0.3 30,000 建立標的藥用植物之良好農業蒐集試驗 種植條件;建立豬隻無抗飼養之植源劑 技術。 建置分散式區域規模 之大型儲能系統,推 動綠能產業發展計畫 69,000 0.6 44,214 開發之複合型正極材料使用於調頻用高 電壓型式電芯,2C(2 倍充電速度) 及 1C(1 倍放電速度) 充放一千圈後維持 率達94%。此結果於調頻式儲能之應 變速度能提速多達一倍。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 應用及產業開展計 畫-環境物聯網產業 開展計畫-高解析度 空氣品質診斷與預報 模式 24,000 0.2 23,819 整合既有物聯網感測器資料與高解析度 空品模式,進行重大空污事件2D視覺 化分析。建置可同步監測PM2.5 及O3 之移動式光達系統雛形。 合計 11,673,001 100 11,113,479 10 國科會專案核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二、重要量化指標統計 績效指 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達成之量化成果總和 重要質化效益說明 深耕基 礎研究 國內外期刊、研討 會、專書重要科技 論文發表數;技術 報告發表數;著作 / 出版品數 國內外重要科技論文發 表3,677 篇、技術報告 89 篇、著作/ 出版品97 項。 110 年度中研院共有2,702 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 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I 資料庫 過去11年( 自100年1月1日至110年12月31日) 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所收錄的 22 個領域中,中研院有18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引用 次數進入該領域前1%,分別為:物理學、太空科學、 臨床醫學、化學、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生 物學與生化學、地球科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與生 態學、神經科學與行為醫學、藥理與毒物學、微生物 學、工程學、免疫學、電腦科學、農業科學,以及社 會科學。顯示中研院在此18 個領域有數量較多或影 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可見 度。 厚植科 研人才 參與計畫之畢業、 獲證、獲獎及通過 檢定人數 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 (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 本學程現有597 名博士 生就讀,並已有605 名 畢業生。 就讀本學程之外籍生有381 名,約占在學生總數之 64%,且國籍分屬於43 個國家,深具國際化水準。 經統計逾7 成的畢業生持續擔任博士後或從事教職, 在學術教學研究貢獻一己之力,亦有許多畢業生受到 醫學、生技、資訊科技等知名企業所延攬。近半數畢 業生選擇留在臺灣服務,其中包含中研院聘用之191 位優秀的畢業生繼續在中研院內擔任博士後研究學 者。 辦理跨領域國內博士班 學程(Degree Program, DP): 本學程現有152 名博士 生就讀,現已有133 名 畢業生。 中研院藉著跨領域學程之開設,因應科技發展需求, 提供相關領域不足的師資和研究資源,培養跨領域高 級學術研究人才。開辦迄今獲得所有合作大學之支 持,並表示這些學程係以具前瞻性及競爭力的跨領域 研究為主題,且結合當前國家科技、產業政策所需, 盼能持續推動,如此不僅能強化與國際研究社群接 軌,更有助於促進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 會。 提升國 際影響 形成、參與國際重 要合作團隊;重大 國際會議參與/ 發 表 中研院與美國國家醫學 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 推動「健康長壽大挑戰 計畫」,2021 年已完成 第二輪「催化創新獎」 之評選。 中研院於2019 年與美國國家醫學院(NAM) 簽署合 作備忘錄,與多個國際學研機構共同推動「健康長壽 大挑戰計畫」,該計畫預計未來5 年將投入3,000 萬 美元,以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為目標,向全球徵求跨學 科領域且具創新前瞻思維的研究計畫。2020 年第一 輪「催化創新獎」計有5 組臺灣研發團隊自118 件 創新申請計畫中脫穎而出;2021 年第二輪計有7 組 臺灣個人及團隊通過評選,除各將獲得每年5 萬美元 ( 至多2 年) 之研究經費外,並於2021 年9 月受邀 出席NAM舉行的線上創新高峰會,與世界各合作單 位、相關學者及研究人員、投資者,以及創新者一同 分享交流研究成果。 11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績效指 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達成之量化成果總和 重要質化效益說明 完善科 研環境 園區重大發展;因 科研設施而完成之 重大研發成果;重 要廠商進駐 1.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為 一 跨 部 會 共 同 進 駐 園 區, 截 至110 年 底,各單位進駐共計 1,921 人。 2. 核心設施依育成進駐 廠商需求,規劃相關 儀器及服務項目,至 今已有8 個核心設施 完成進駐,並開放服 務。 3. 於108 年開始執行轉 譯醫學計畫,至今共 執行23 件計畫,截至 110 年底,已有2 件 計畫順利技轉衍生新 創公司,1 件計畫吸 引廠商投資意願,開 始進行合作研究。另 吸引3 件中研院價創 計畫進駐園區執行,3 件計畫皆順利技轉衍 生新創公司。 4. 110 年執行7 件因應 流行病研究計畫。 5. 創服育成中心至110 年底與31 家育成廠商 簽約,出租單元占比 達93.3%,進駐廠商 吸引約新臺幣418 億 元之民間投資,創造 466 個就業機會,市 值達新臺幣2,123 億 元。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以「轉譯醫學」、「生技製藥」為 發展主力,積極打造生技新藥研發生態系。 「園區核心設施」主要目標為提供產學研界進行疾病 預防、檢測、診斷及治療等生醫轉譯研發所需之高階 儀器、設備及技術服務,以加速國內創新性精準醫 療、醫材、新藥之轉譯研究及臨床前驗證時程,順利 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以此提升臺灣生醫產業之 國際競爭力及產出。目前共有8 個核心設施進駐園 區,包括:RNA技術平台與基因操控核心設施、臺 灣小鼠診所、動物影像核心設施、生醫轉譯核心共儀 設施、感染性疾病核心設施、人類治療性抗體研發平 台、藥物合成及分析(NMR、質譜),以及臺灣人體 資料庫。 以上核心設施於110 年度共提供253 項服務項目, 進行5,161 件服務案件,服務收入為新臺幣27,680 千元( 不含國科會計畫補助衍生之收入),使用者達 8,545 人次。並進行112 場教育訓練與推廣活動,參 與者達5,840 人次。 園區核心設施之重要研發成果包括: 1. 為委託服務之公司成功研發9株辨認該公司重要標 的抗原之高專一性抗體,並且可精準區分醣化與非 醣化修飾,達到合約要求之數量與品質,在未來可 快速運用於產品開發。 2. 從小分子到大分子,除提供量身訂作質譜分析服務 外,是國內唯一人類代謝體NMR檢測分析服務, 提升國內代謝體學相關研究。 3. 配合生技產業發展,開發新興藥物所需求之動物模 式,例如建立不同器官之正位腫瘤或皮下腫瘤動物 模式,包括胰臟、肺臟、脾臟、乳腺及大腸等腫瘤。 4. 開發功能性成像方法(fMRI) 及血管攝影方法 (MRA),其應用範圍包含腦瘤的發展、腦中風模 型的建立、血管增生與腦栓塞的關聯建立,以及痛 覺在大腦皮質反應等。 5. 建立新冠病毒細胞感染模型、SARS-CoV-2 偽慢 病毒,以及血清/ 抗體中和試驗分析平台的等新冠 疫苗開發工作所需之生物材料、模型及分析平台。 轉譯中心協助推動中研院轉譯醫學研究計畫,自108 年至今執行23 件轉譯醫學研究計畫(20 件中研院任 務導向生技研究計畫及3 件園區次世代治療方法轉譯 計畫),研究範圍涵蓋精準醫療、癌症治療、感染性 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創新醫療應用、 創新檢測技術、免疫性疾病等。 截至110 年底,已有2 件計畫順利技轉衍生新創公 司,1件計畫吸引廠商投資意願,開始進行合作研究。 另吸引3 件中研院執行價創計畫之團隊進駐園區,3 件計畫皆順利技轉衍生新創公司。 12
績效指 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達成之量化成果總和 重要質化效益說明 完善科 研環境 園區重大發展;因 科研設施而完成之 重大研發成果;重 要廠商進駐 此 外, 中 研 院 於109 年 底 著 手 開 發COVID-19 mRNA疫苗,並已成功設計超過10 種DNA模板、 製備COVID-19 mRNA疫苗原型及完成proof of concept 試驗,於Omicron 變種病毒爆發期間, 中研院團隊更是在第一時間發表Omicron mRNA 疫苗研究成果,證明中研院團隊之研發能力跟得上世 界的腳步。 中研院研究團隊也陸續成功技轉衍生新創公司進駐園 區,包括:1. 以抗體研發平台技術精準治療癌症的研 生生醫;2. 以開發可攜式、低造價、客製化商用分析 儀器為主力的愛思分析儀器;3. 結合影像及AI 技術 精準捕捉蛋白質助攻新藥開發的新析生技;4. 獨創無 支架3D細胞培養技術的方圓細胞生醫;5. 致力於糖 尿病治療藥物開發的藥祇生醫。 園區進駐廠商達成多項重要里程碑,包括:1. 免疫功 坊完成新臺幣6.7 億元A輪募資;2. 新析生技以AI 技術精準捕捉蛋白質,完成Pre-A輪新臺幣1.3 億元 募資。 園區育成新藥開發公司:1. 藥華醫藥開發孤兒藥 BESREMi 取得歐盟、臺灣等多國藥證,並獲美國罕 見疾病組織NORD的「行業創新」大獎;2. 欣耀生 醫開發無肝毒性新藥SNP-810,與全球前十大藥廠 簽訂合作協議;3. 合一生技的廣效型抗COVID-19 新藥SNS812,可抑制99.8%變異株。 另外屬於全球醫療發展趨勢之精準醫療進駐廠商: 1. 矽基分子電測科技開發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技 術授權自中研院物理所,能於3 分鐘精準驗出新冠病 毒,獲衛福部食藥署EUA;2. 新穎生醫的DNlite糖 尿病腎病變檢測產品取得歐盟、馬來西亞上市許可; 3. 俊質生醫獨有、領先世界的SAA癌篩檢技術,整 合中研院、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及高雄醫學大學 將近20 年的研究成果,可針對消化系統癌症進行早 期檢測,將可提高病患治癒率及大幅降低相關醫療花 費。 擴散科 研成果 • 產學合作件數/ 金額 • 學界成立新創團 隊數 • 專利獲得件數 • 專利授權金額 • 技術移轉件數 1. 產學合作件數:63件, 實收金額:154,360 千元。 2. 學界成立新創團隊數: 4 隊。 3. 專利獲得件數:135 件。 4. 專利授權金額( 實 收):99,111 千元。 5. 技術移轉件數:244 件,技術移轉金額( 實 收):127,172 千元。 歷年累計獲得1,536 件專利,獲證率59.35%,且有 近560 件專利授權廠商運用。中研院技術授權,於 110 年有51 件權利金收入,共6,068 千元。 13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三、科技研發績效對機關總體施政之貢獻,以及對科技政策落實之貢獻 ( 一)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 1. 數理科學組:長期進行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等基礎研究,推展人類知識前沿; 近年來也投入相當多資源在生醫科技、永續、資安研究等社會關注議題,努力將最 尖端的科學發明應用於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國家競爭力。110 年在數論、質子物理、 雙原子碳、大屯火山研究、PM2.5、量子密碼學、恆星形成、二維材料物理、機器學 習口語輔具等主題,均產出相當具影響力的成果。並選列6 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 質子內反夸克成分不對稱性的探討 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核,是宇宙可見物質最主要的質量來源。對於它們的認 識,由早期的三夸克系統,深入到一維縱向動量(x) 分布及包含橫向空間或橫向動 量的多維分布描述。在質子/ 中子的內部,存在有反夸克粒子,它們是來自強作用 力載子膠子的分裂;利用Drel l -Yan 過程,NuSea/E866 實驗發現在x=0.02-0.3 區間,反d 夸克多於反u 夸克,但在大動量x 區間,這大小比例有反轉的趨勢, 這一觀察與造成反夸克不對稱性介子雲機制的理解不符合。從2008 年起,由中研 院物理所和高師大物理系組成的臺灣研究團隊,參加美國費米實驗室SeaQues t / E906 實驗,將反夸克不對稱性量測的敏感區域向大動量方向推進。量測的結果發表 在國際期刊Nature 590, 561(2021)。精準的結果證實反d 夸克多於反u 夸克的 現象一直延伸到大動量x 的區域,無先前所觀察的反轉。這個量測結果,對CERN 大強子實驗在找尋新物理時所建立的標準模型基礎,將有重大影響。對此結果,團 隊在資料分析和實驗電子數位訊號模組建造上提供重要的貢獻。 14
(2) 全球首例成功合成且分離的單配位基雙原子碳分子 雙原子碳(C2) 為一個具有碳- 碳鍵的最小雙原子分子,一般僅能在宇宙星際中 才能觀察到它的存在。相較於自然界中穩定存在的雙原子分子例如氧氣(O2) 和氮 氣(N2),雙原子碳常呈現不穩定的狀態,無法確實得知其化學和物理性質。成功合 成常溫下穩定的單配位基雙原子碳分子R3P →C2 成為全球首例。這是透過專業有 機合成技術發展出具有立體障礙的雙( 咪唑啉啶-2- 亞胺基) 甲基膦配位基,用以穩 定雙原子碳分子化合物L →C2,純化分離後,首度成功分別於溶液和固體狀態下鑑 定出其結構。透過理論計算方式,可得知分子電荷主要經配位基傳導至雙原子碳, 並顯示分子具雙卡賓特性。此研究除促進對F ree C2 的瞭解,後續將發展相關之過 渡金屬或主族金屬錯合物,並應用於催化反應、新型化學品及石墨烯、矽、鍺等相 關半導體材料開發之可能性。 (3) 揭開潛藏在大屯火山群下的岩漿庫構造 大屯火山群鄰近700 多萬人口的大臺北都會區與重要核電設施,其火山災害的 潛勢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視。雖然過去一段時間大屯火山主要被認為是休眠 火山,近期多項證據顯示其最近一次的噴發時間可能在~6000 年前,並且在地殼中 可能有岩漿庫的存在。這些都是活火山的特徵。但是對其進一步的岩漿構造仍然非 常有限。為了檢驗與探究大屯火山群地下火山構造的幾何與分布,本研究結合了近 期北臺灣的密集臺灣陣列的遠震資料與原有氣象局等測站的近震資料,進行地下三 維P 波速度構造的聯合反演。結果發現在大屯火山群東側磺嘴山下方8-12 公里的深 處,有顯著的低速構造的存在( -19%),推測為大屯火山的岩漿庫。其形貌呈較高 瘦的牛奶罐形狀,且似乎有往北部金山萬里一代外海延伸的趨勢。另外,新的高解 析影像並沒有看到大屯火山與向北隱沒的菲律賓海板塊有明顯的連結,卻發現北臺 15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灣的下部地殼有多處零星分布的高速構造,可能代表過去岩漿活動侵入後固結的火 成岩體。這些發現暗示北臺灣火山帶( 包括大屯火山群與外海向東北延伸的海底火 山) 岩漿生成機制可能來自於後造山時期地殼張裂垮塌的火成活動所致,而非典型 的隱沒岩漿系統。 (4) 參與式PM2.5 感測系統研究 空氣污染議題的日益受到重視及新興物聯網技術的迅速崛起,環境空品物聯網 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與先進城市所優先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而源自臺灣由民間 發起的微型PM2.5 感測計畫-「空氣盒子」,已累積超過15,000 台的布建數量,建 構出全球最大的微型空氣品質感測系統,以及微型空品感測開放資料的集散中心, 成為國際認可的環境物聯網成功範例。透過該計畫累積的經驗,認為一個成功的空 品物聯網系統,不僅在於累積大量密集的布建裝置,更在於讓一般民眾能真實地感 受空品物聯網所帶來的效益。有鑑於此,本計畫首先針對感測資料的強固議題,探 討資料品質與分析技術,並進而研究大範圍異常現象偵測演算法;同時研究社群輿 情資料探勘,瞭解網路社群上有關空污狀況的討論,並透過地理資訊與感測資料進 行真假訊息的判讀,進而針對虛假信息進行傳播模式的追蹤;研究最新的社群媒體 即時通報技術,整合本計畫研發成果,發展個人化、適地性的即時空品物聯網資訊 推播,並建構跨平台、跨語系的API 服務,探詢連結使用者、感測器、感測數據、 16
關注程度等多維度的生態體系之網絡關係。本研究不但致力於學術上的創新卓越, 更力求與實務接軌、與產業結合,以增進一般民眾有感度,並提升國際能見度;透 過創新的大數據分析與加值,期能打造優質的空品物聯網系統,並帶動臺灣以空品 物聯網為基礎的未來創新產業。 (5)WSe2/MoSe2 異質雙分子層中莫瑞三元子的特徵 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 ) 和適當的物理模型,計算出在WSe2/MoSe2 異質雙 層中莫瑞超晶格的激子和三元子( t r ion) 的吸收及光致激發譜,解釋了加州大學河 濱分校(UCR) 實驗團隊所觀察到的光激發譜中的特徵譜線。包括由莫瑞超晶格在 1.7 eV 能量附近引起的三元子( t r ion) 分裂吸收峰:一系列明顯分裂的莫瑞三元子 ( t r ion) 光致激發譜線出現在較低能量區(~1.38 eV) 附近,其對載流子密度具有複 雜的相依性,並且多個發射帶對層間莫爾三重離子具有明顯的柵極電位相依性。本 研究闡述三元子和莫瑞超晶格之間的耦合關聯,發現可利用三元子光譜隨載子密度 的變化來探測異質雙層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 TMDs ) 中形成的莫瑞超晶格之能帶結 構。將能促進莫瑞超晶格的未來發展,可用於探測多體物理現象和量子器件之研發。 17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6) 語音及生理訊號處理、口語溝通輔具演算法及系統相關的研究 致力聲音及生理訊號處理、口語溝通輔具演算法及系統相關的研究,於2021 年開發一系列新穎的演算法,共發表超過7 篇I EEE 頂級期刊論文、1 篇機器學習 頂級研討會論文(Neur IPS 2021)。在應用上,使用開發出的演算法應用於口語溝 通輔助科技上,獲得一項中華民國專利及一項美國專利,並與富迪科技執行一個新 臺幣450 萬元/ 年的委託研究計畫。成果榮獲2021 年I EEE S ignal Proces s ing Society (SPS) Young Author Bes t Paper Award 殊 榮。I EEE SPS 為I EEE 之 一分會,專注於數位信號處理、音訊處理、影像處理、通訊與多媒體系統等領域。 SPS 每年從其所屬二十多類國際期刊及雜誌當中,挑選近三年來最具影響力與貢獻, 且第一作者年齡在三十歲以下之文章,頒予最佳年輕學者論文獎。評選過程需經 SPS 技術委員會委員提名,再由委員會專家學者審查,今年全球只有4 篇論文獲獎。 本團隊為臺灣學者中唯一獲得此國際級殊榮。此外,曹昱博士榮獲傅爾布萊特獎助 計畫及中研院111 年度關鍵突破計畫,計畫研究題目為「Ubiqui tous As s i s t i ve Oral Communicat ion Technologies」。 「數理科學組」各單位研究成果標題,列出如下: (1) 覆志村簇parahor ic 階結構之EOKR 細分探討;(2) 動機同倫理論的基本類; (3) 理想和非理想氣體的shock polar;(4) 全電場調控非線性及不可逆的電荷輸運效 應;(5) 流沙,地震,土石,與沙漏裡的物理:「動靜之間」;(6) 自動定量羥基活性: 預測醣基化反應;(7) 微粒體甲烷單加氧酶冷凍電顯結構中的銅簇中心揭示了將甲烷氧 AI-based Assistive Or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18
化的分子機器運轉的機制;(8) 利用多重衛星感測器解析2020 年緬甸帕干玉礦礦災; (9) 臺灣季節水文荷重變化對地震活動度之影響;(10) 異構系統架構的影片字幕生成優 化技術;(11) 後量子密碼學上常數回合黑箱零知識證明協定之不可能性;(12) 半競爭 風險之因果中介;(13) 使用函數型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高速公路旅行時間的時變變異 性和可靠性;(14) 關於克羅內克包絡主成分分析的漸近常態和效性;(15) 將二維機械熱電之異質介面應用於自發電應力感測器;(16) 非對稱質子化二聚體的振動光譜中的 強費米共振現象;(17) 以多重冷光報導系統來探測活體內雙股DNA修復動態;(18) 當行星吹起塵埃來;(19) 藉X 射線發現白矮星的低質量伴星;(20)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 及次毫米波陣列首次揭示形成中的恆星胚胎;(21) 奈米電漿子共振增強之高偵測效能 光場效電晶體;(22) 晶格層光顯微鏡在微流道中針對連續性活細胞影像之應用;(23) 全新世亞非夏季季風受日地軌道變化影響的季節氣候變遷;(24) 風與海流對越南東部 海域夏季湧升流之年際變化的機制探討;(25) 與颱風相關之西部空氣品質惡化事件成 因探討;(26) 資安資安特色中心暨聯盟;(27) 具間歇性感知之神經網絡架構搜尋。 2. 生命科學組:在生物醫學、神經科學、生態演化與基礎生物學方面持續有多項突破 性進展: 在「生物醫學」相關研究方面,致力於疾病成因、預防與治療策略的探討。針對新 冠肺炎,發現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手細胞與病患體內清除新冠病毒的速度有關、建立可 提供大量藥物篩選的平台、研發出抗體雞尾酒療法,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對新冠病毒預 防及治療的新策略。另外,開發治療糖尿病、胰臟癌之藥物靶標;成功研發水膠化樹突 細胞技術以增強癌症免疫細胞療法;發展新型藥物輸送系統以改善治療效應。 在「神經科學」相關研究方面,對於神經細胞的分化、視覺神經對空間和顏色信息 處理的機制、以及大腦皮質神經生成和神經遷移的控制等,皆有重大突破。 在「生態演化與基礎生物學」方面,發現月亮週期是調控珊瑚產卵的關鍵;剖析巨 大病毒的基因體變異與演化;藉由酵母菌的實驗演化,發現線粒體基因組的品管控制是 延長細胞壽命的重要因子,揭示了演化的原則與它如何影響細胞生理和壽命;分析新冠 病毒宿主受器蛋白ACE2 序列,發覺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對新冠病毒具有很強的抵 抗力。另外,揭露溫度、養份對調節開花的機制;發現植物葉片的角質影響氣孔的發育, 未來可藉由改變葉子表皮結構,來提高作物在極端氣候下的環境適應力。這些成果在基 礎科學研究上均是領先國際的新發現,也同時為未來的實質應用建立扎實的研究根基。 並選列6 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9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1) 大腦如何分區、建立邊界?發現蛋白質COUP- TF I 主導關鍵機制 哺乳動物的大腦接收感官訊息、整合記憶、認知和意識並協調動作行為,是極 為複雜的器官。大腦皮質(cerebral cor tex) 可分成幾個不同的腦區,各個腦區具 有獨特功能,結構和所在位置,腦區間也多有明顯的邊界。而組成各個腦區的神經 細胞,也依其所在的腦區而表現其特殊的基因、並有特定的神經特性與神經連結。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大腦皮質裡絕大多數的興奮性神經細胞都是由同一群皮質先驅 細胞(cor t ical progeni tor s ) 所分化而來,因此在發育過程中,如何讓相類似的先 驅細胞分化成不同的神經細胞,進而誘導出擁有特定功能的腦區,並形成不同腦區 間明確的交界,是許多腦神經科學家感興趣的課題。研究發現,轉錄因子COUPTF I 表現量可以決定神經細胞分化為新皮質(neocor tex) 或內嗅皮質(entor hinal cor tex),並證實新皮質與內嗅皮質的細胞以各自獨特的細胞黏附性協助腦區間形 成明確完整的分界。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2) 整合冷凍電子顯微鏡及質譜分析方法鑑定冠狀病毒表面棘狀醣蛋白分子結構 本研究透過先進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建立新冠病毒高度關切Alpha 突變株( 又 稱之為英國突變株B.1.1.7) 表面棘狀蛋白之一系列三維分子立體結構模型。首先發 現在宿主受器蛋白ACE2辨識結構域(RBD) 上的N501Y突變與ACE2產生額外p-p 的交互作用加強宿主受器蛋白ACE2 結合能力,可以解釋Alpha 突變株相較於野 生株有較高的傳染能力的分子機轉。接下來透過比較不同RBD開闔狀態的棘狀蛋白 細部分子結構發現Alpha 突變株特有的A570D突變扮演類似垃圾桶踏板的獨特分 子開關,用以調控RBD上下開闔影響宿主ACE2 辨識能力。最後透過建立棘狀蛋白 與兩株具有高效能新冠病毒中和能力的單株抗體所組成的抗體雞尾酒錯合分子模型 20
闡述這兩株中和單株抗體如何避免N501Y 所導致的免疫逃脫問題,並結合偽病毒細 胞感染實驗驗證這些中和抗體廣效抑制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感染宿主的能力。 (3) 羧基末端專一的蛋白質降解路徑清除運輸錯誤的蛋白質以及去泛素酶之產物 正確地將基因訊息轉譯成蛋白質體乃維持生命所必須。然而,蛋白質體的正確 性不斷地受到基因突變、轉錄或轉譯錯誤、運輸錯誤、折疊錯誤,以及氧化傷害的 挑戰。堆積位置不正確或缺陷的蛋白質導致細胞毒性並涉及各種神經退化疾病。實 驗結果顯示:羧基末端專一的蛋白質降解路徑透過泛素連接酶CRL2 以清除運輸錯 誤的蛋白質與去泛素酶之裂解產物。進一步發現羧基端與胺基端降解訊號協力清除 運輸錯誤的粒線體蛋白MIC19。研究成果凸顯蛋白質末端對於蛋白質品管的重要 性。 Y41 K964' A570D D571 K854' RBDup RBD ������������ ��������� N501Y S-WT S-Alpha Ab45 Ab15 RBD ������� ������ ACE2 WT Alpha ����p�p ������ �������������� 1 3 2 21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4) 水膠化樹突細胞技術增強癌症免疫細胞療法 樹突細胞為免疫系統中啟動免疫反應的傳令員。其最重要的在於將與疾病相關 的抗原( 如癌症或病毒抗原) 處理後展示給T 細胞,進而激活後天免疫反應達到疾病 的抑制。在2010 年時美國FDA核准第一個自體樹突細胞產品(PROVENGE®),至 今有多種細胞治療皆應用樹突細胞進行免疫調節。但活體樹突細胞的製備及培養需 要高昂的費用及冗長的程序,在臨床應用上有很大的限制。胡哲銘團隊研發出細胞 質水膠化技術成功地將樹突細胞轉化為穩定並可長期保存的生物材料,讓此細胞可 以經冷凍脫水保存,回溶後仍具有如活細胞般激活T細胞的生物活性。此技術如同 將細胞的內容物如果凍般進行膠質化,將生物相容的水膠單體(monomer ) 與光引 發劑(photoini t iator ) 擴散於細胞內部,再利用光激活的自由基聚合反應(photoact i vated radical pol ymer i zat ion) 促使細胞質水膠化。整個過程只需不到十 分鐘,其製程可規模化放大。此可在免疫工程研究上帶來新契機。水膠化樹突細胞 可替換表面呈現之抗原,並可經其他的化學及材料工程方法修飾,可應用於免疫機 制及相關疾病上的探索。 (5) 自然殺手細胞影響新冠病毒的清除 新冠病毒(SARS-CoV-2) 所造成的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已在全球大爆 發。到2022 年1 月為止,新冠病毒已經感染超過3 億人,造成逾5 百萬人死亡。 因此針對新冠病毒如何在人體內被免疫系統辨識並清除的相關研究刻不容緩。研究 團隊利用新穎的單細胞分析技術及分析演算法,檢測分析確診病人的周邊血液,發 現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e k i l ler cel l s ) 與病患體內清除新冠病毒的速 度有關,並找出能快速清除病毒的患者體內自然殺手細胞的特徵,相關研究成果也 提供對新冠病毒治療及疫苗研發的可能新策略。 22
(6) 在剪接體重塑的關鍵步驟中磷酸化Npl 3 激活Prp28 ATP 酶 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途徑中的關鍵步驟,通過切除內含子和連接外顯子可 將前體信使RNA( 前體mRNA) 轉化為mRNA。這項任務由剪接體完成。剪接體 是一種大分子機器,必須經歷連續的構象變化才能建立其活性位點。這些構象變化 中,每一步都需要專用的DExD/H-box ATPase,但這些酶是如何被激活的仍然不 清楚。在此展示Prp28,一種酵母菌的DEAD-box ATPase,會短暫地與5\' 剪接 位點(5\' SS) 的GU 二核苷酸相互作用,並在剪接反應中與U1 snRNP 蛋白U1C和 U4/U6.U5 t r i - snRNP 蛋白、Prp8、Br r2 和Snu114 接觸。進一步發現Prp28 的 ATPase 活性會被磷酸化的Npl 3 增強,而不是未磷酸化的Npl 3,這是一種新的調 節DExD/H-box ATPases 的策略。認為Npl 3 是後生動物Prp28 蛋白的N- 端區 域專屬的特異性功能對應物,它可以被磷酸化並以此作為錨鉤上剪接體。 「生命科學組」各單位研究成果標題,列出如下: (1) 植物也需要去角質?探索植物氣孔排列和角質生成調控;(2) 剖析巨大病毒的 基因體變異與演化;(3) 溫度影響植物開花的新調控機制;(4)ENO1 藉由HGFR 和 23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WNT 訊號傳遞誘導上皮- 間質轉化促進肺癌轉移;(5) 果蠅無長突視神經元形成空間 和顏色雙對立屬性的神經機制;(6)Usp11 維持Sox11 蛋白質穩定以控制大腦皮質神 經生成和神經遷移;(7) 傳輸底物中的隆蛋白酶之完整三維空間構造;(8) 藉由實驗演 化來改善酵母菌線粒體基因組的品管控制並進而延長細胞的壽命;(9) 硝酸鹽感應蛋白 t ransceptor NRT1.13 負責偵測體內硝酸鹽的含量高低進而調節開花及發育;(10) 新 型藥物輸送系統改善心肌梗塞與胰臟癌治療;(11) 蛋白雙硫異構酶(Pdia4) 負責調控 胰島細胞衰竭和糖尿病;(12) 蝴蝶蘭逆境相關蛋白協調廣泛性抗病毒免疫路徑的啟動; (13) 組蛋白H3 的離胺酸4 三甲基化調節GRF11 基因表現對於阿拉伯芥缺鐵反應的必 要性;(14) 篩選現行藥品和藥用天然物以尋找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之藥物;(15) 用 於胰腺癌靶向治療的I L -17 受體B 致癌信號的初始關鍵步驟的表徵;(16) 月亮升起的 時間是影響珊瑚Dipsas t raea speciosa 同步產卵的關鍵;(17) 領導世界,以分子 演化學証據推翻古今200 年藤壺分類學系統,並發表一套供全球使用的全新權威性分 類系統;(18) 在人類及其他靈長類身上尋找對抗新冠病毒的ACE2 突變;(19) 斑馬魚 scube1 與scube2 共同促進Vegfa 誘導之胚胎血管生成;(20) 抗體雞尾酒療法對 抗新冠肺炎變異病毒株;(21)S iglec-3(CD33) 是B 肝病毒的免疫檢查點。 3.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研究領域含括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考古、人類學、 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宗教等,研究範圍從上古到當代,從臺灣到全球,從理 論到實踐,多元而豐富。研究同仁秉持學術專業與熱忱,懷抱「深研臺灣、對話全球」 的志向,針對臺灣本土政治、社會、經濟與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並與國際學 術社群展開合作與對話。同仁的研究成果不僅希望對於知識創新與教育傳播做出貢 獻,提供政府制訂政策之參考,也希望促進臺灣與世界的彼此認識與連結,共同為 人類的福祉而努力。110 年度的研究成果精彩,許多著作都是同仁多年研究積累的 成果,包括下列幾個重點面向: 臺灣研究:本年度臺灣相關研究成果斐然,研究議題包括清朝對臺灣的治理與底層 不同族群人民的因應與對抗、十七世紀臺灣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中的位置、二十世紀 以前嘉南平原的水域治理模式、噶瑪蘭族的巫信仰與性別建構、二戰後臺灣人戰犯的命 運、百年來「外文研究」在臺灣發展的歷史、1970 年代臺灣的政治與文化本土主義等。 文史哲與語言學研究:本年度歷史、文學、哲學各領域都有豐碩的成果,且展現跨 區域與文化比較的視野。歷史學方面,有研究清代地方鄉約、清代的西藏地圖測繪、胡 適研究,以及結合中西不同歷史事件,探討人類的社群認同、恐懼和暴力的作品。文哲 24
方面,有研究西洋文學與思想轉譯進入臺灣再發展的歷史、清朝時期的文學翻譯、十九 世紀朝鮮的理學思想、推進實踐智慧理論的哲學思考,以及以「自我修養」為核心概念, 讓傅柯(Michel Foucaul t ) 的思想與中國哲學和美學相互對話與學習的著作。另外, 語言學學者也對於漢語代名詞、南島語的作格句型,爪哇語和泰雅語的語法標記等,提 出新的見解。 宗教研究:本年度在宗教研究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並多觸及宗教與國家、族群、 性別等關係的討論。除了臺灣原住民的宗教信仰外,研究主題包括以媽祖信仰為例探討 以文字和身體傳教之差異、文化大革命時期福州的基督教信仰實踐、中國近代湘西苗族 地區漢人與非漢人族群儀式傳統的交涉、1898-1948 年間中國宗教的遭遇與發展等。 當代政治與法律研究:本年度政治學與法律學有多本學術專書出版,成果斐然。政 治學方面,有專書透過分析全球七十餘國的資料,探討民眾對於民主的不同理解如何影 響其對於政府施政的看法,並藉此探討當代民主政治面臨的危機。另有針對中國習近平 執政方式與社會信用體系制度之關係、選民在多黨政府治理下如何理解政策制定過程與 落實民主課責的研究。法律學方面有兩本重要的論文專書,一本結合美洲、歐洲、非洲、 亞洲不同國家的學者,討論轉型正義在各國憲政轉型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另一 本則是探討「人性尊嚴」在亞洲各國的文化與憲政、政策論述中的涵義與作用。其他尚 有針對不同群族間健康或健康照護利用之不平等的研究。 社會學與經濟政策研究:社會學方面研究成果多元,有針對注意力缺陷/ 過動症的 競爭性論述研究,有研究臺灣民眾對於假新聞的偵側與反應類型,也有研究不同國家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從政府應變與居民遵從性的角度,探討政策對於降低病毒傳染的 影響。經濟政策的研究,包括延長失業給付與提早就業獎勵的福利效果分析、政府財政 緊縮性政策對於總體經濟與政治財政的影響,分析中國節能汽車補貼政策對消費者購車 行為的影響。另有專書從國家安全與國際政治經濟角度,探討WTO出口管制法律規範 問題,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下,出口管制與投資和競爭政策的關係。人文社會科學組110 年度選列之6 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 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青藏高原東緣的羌族深山村寨中過去曾流傳一種毒藥貓傳說。毒藥貓是指一些 會殺害人的魔女,常在夜裡聚宴吃人。過去每個村寨都有一兩位婦女被人們閒言為 毒藥貓,遭受各種集體暴力。這是人類在一種孤立的「原初社群」認同下,以集體 施暴於「內部敵人」來消弭恐懼並凝聚社群的替罪羊現象。並以歐美近代獵女巫風 2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