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強Shih-Chiang Huang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科
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 2004 )
經歷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 2017/7 ~ 迄今 )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科助理講師級主治醫師 ( 2014/7 ~ 2017/6 )
- 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解剖病理科研究員 ( 2014/7 ~ 2016/6 )
探究腫瘤的分子變異 找出精準治療的標靶
在林口長庚醫院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我對腸胃道與軟組織骨骼腫瘤病理產生了興趣,尤其是腫瘤相關的分子病理變化。住院醫師期間,我探究胰臟實性假乳突狀瘤的基因變化與臨床病理特徵的關係,研究成果被遴選為該年度住院醫師優秀論文之一。
之後在陳澤卿與葉大森主任的協助下,我們的團隊建立起 1,320 個胃癌案例的研究世代。首先我們進行了愛潑斯坦―巴爾病毒相關的胃癌研究,其研究結果赴美國加拿大病理學會年會發表,並榮獲國際華人病理學會優秀論文摘要獎。
2016 年,我們的研究發現胃癌在活檢與手術切除檢體上的 HER2 結果可能出現不同。此結果差異與腫瘤分化有關,測試所有檢體的 HER2 狀況,將可提高接受 anti - HER2 治療的可能性,使更多病人受益。
2019 年,我們進一步利用核酸誤配修復蛋白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與 EBER 原位雜交技術,結合Lauren 組織學分類法,可以將胃癌分成接近 TCGA 的分類,提供臨床上一個簡單且可行的替代方法,具有臨床預後與治療上的意義。這些研究增進了我們對胃癌的了解與治療。
2014 年,在高雄長庚病理科黃玄贏主任推薦下,我前往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擔任為期 2 年的研究員,我學習到最新的次世代定序的應用與螢光原位雜交的技術,並且在一些軟組織腫瘤發現新的基因轉位,如上皮樣血管瘤之 FOS 轉位、雙表型鼻腔鼻竇腫瘤之 PAX3 - NCOA1 轉位,與外胚間葉層瘤 HRAS 突變。發現這些新穎的基因變化,讓我們了解腫瘤的分子變異事件,可應用於腫瘤的診斷,以及未來精準治療的標靶。
得獎感言
此次能榮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倍感榮幸,也是肯定了我們的研究成果,讓我覺得多年來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有所回報。在這段研究期間,感謝家人們的陪伴與支持,諒解我在忙碌的醫療事務之餘,還花了許多時間在研究上。
謝謝很多人一路上的幫助與扶持,尤其是陳澤卿、葉大森、與黃玄贏主任以及 Dr. Cristina Antonescu 的指導,讓我從一個研究門外漢走進腫瘤病理與細胞分子的世界,懂得觀察顯微鏡下的細微變化、能拿起定量吸管操作儀器、會構思實驗與審視數據結果、以至於論文寫作和計畫撰寫。
得獎鼓勵我要更向前看,去思索臨床上重要的問題,期待研究能更上一層樓,揭開腫瘤發生的重要步驟,來幫助病人與臨床治療,略盡棉薄之力貢獻社會。
個人勵志銘
Genius only me ans hard - working all ones lif e ~~ Russian chemis t Dmitri Mendeleev
天才僅意味著終身不懈地努力 ∼ 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