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頁 - header
images

郭力維Li-Wei Kuo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images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博士 ( 2011 )
  • 國立臺灣大學大學應用地質碩士 ( 2004 )

 

經歷

  •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 2018/8 ~迄今 )
  •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 2015/8 ~ 2018/7 )
  • 義大利地球物理暨火山國家研究機構訪問學者 ( 2014/8 ~ 2015/6 )

 


 

研究斷層地質 裨益減災防震工程

本人於2011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博士學位,隨即於臺灣大學John Suppe 特聘研究講座之團隊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與Giulio Di Toro 教授合作,至義大利帕多瓦大學與國立地球物理與火山學研究所 ( 羅馬 ) 從事岩石變形研究;於2015年8月至中央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並於2018年升等為副教授。


本人的專長為實驗岩石物理學、構造物理學、與地質材料科學,主要課題包含:1. 研究活動斷層岩石之物理化學特徵;2. 模擬地震產生之岩石變形實驗;與3. 探討斷層作用與變形機制。


近期的研究結果顯示,西元2008年規模7.9 的汶川地震中,富含碳質物的斷層泥可能產生石墨化作用 ( Kuo et al., 2014 )。有鑑於石墨是較不易風化之礦物,斷層帶的碳質物( 或石墨) 或許可以記錄地底下珍貴的地震資訊,並且安然無恙地帶至地表。另外,本人利用不同的實驗條件,說明碳質物只能因摩擦產生之高溫 ( 大地震事件與特定地質條件 ) 轉變為石墨,說明石墨可以是大地震事件之紀錄 ( Kuo et al., 2017 ) 。


此系列研究有數個應用:1. 快速建立活動構造帶的碳質物特徵與相關資料庫 ( 拉曼分析 ) ( Kuo et al., 2018 );2. 斷層帶的石墨化作用可以瞭解古地震的斷層變形行為;3. 在一定深度下的斷層帶石 墨,或許可以當作是地震災害的指標。
br />
上述之斷層變形研究,可以瞭解在地震周期時( 同震與震間) 所發生之各種物理化學作用,進一步提供該區域之地震歷史紀錄,以及地震災害模擬所需之應用資料,期望對未來地震之預測有所助益。


 

 


 

images

 

得獎感言

承蒙科技部地科學門的賞識與推薦,以及評審委員會的肯定,獲獎實在是深感榮幸 ! 學習與研究的這條路上,感謝科技部、中央大學與臺灣大學的各種支持與援助,還有一路上,宋聖榮老師的不離不棄、John Suppe 教授的研究能量、王維豪教授的賞識,以及馬國鳳教授、王乾盈教授與董家鈞教授的引導與指點,才有現在的斷層地質實驗室 ( FZGL ) 團隊以及相關研究。


另外,感謝在這學術路上遇到的所有貴人與合作者,不論來自臺灣、義大利、中國、紐西蘭或是美國,以及中央地科的同事們。最重要的是,感謝家人們的支持,特別是太太與兒女,讓我能專心一致地往前。

 

 

個人勵志銘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