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芸瑄Yun-Hsuan Chang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
- 國立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所臨床心理學博士 ( 2013 )
- 英國Reading University 哲學碩士 ( 2007 )
-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 2002 )
經歷
-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 2018/8 ~ 迄今 )
-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 2015/2 ~ 2018/7 )
研究焦慮症共病 對於雙極症的不同影響
過去研究顯示, 情緒疾患可能為老化失智症風險之一。但情感性疾患 ( 包含雙疾症與憂鬱症 ) 往往合併其他疾病,而使得病理機制不明,因此在發展其介入計畫也往往受到限制。其中共病 ( comorbidity ) 是常見的臨床現象,對於個體來說,其生活與社會功能皆受到重大的影響。而共病對於雙極症來說,不僅延後症狀的緩解時間,還會影響其治療與預後。
具合併症的雙極症者的臨床症狀,相較無合併症者較為嚴重,且具較高的自殺傾向,甚至對於患者的社交與職業狀態造成失功能的現象。但過去文獻多著重在現象與盛行率方面的探討,卻鮮少探究其機制。因此,本人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透過基因、神經心理學及其交互作用,探究臨床共病性的出現對雙極症之影響。
目前初步成果發現,焦慮症的合併對第二雙極症在病程上面的影響,除了神經心理功能受到影響外;臨床病程上,第二型雙極症合併焦慮症者,其達到疾病緩解期的時間相較未共病者為長,顯示焦慮症在雙極症的臨床病程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此外,在情緒智力上的表現,初步發現不論何種亞型雙極症者 ( 第一型或第二型 ),在情緒事件的因應與情緒調控上顯著低於一般健康組。
這顯示雙極症者可能受到疾病的影響,而使得其情緒調控能力受到限制,而若合併焦慮症者對於情緒事件的發生也常常會有過度焦慮或擔憂的情形發生,進而影響其本身的情緒調控能力。期盼透過系列計畫的研究結果,對於雙極症者提出後續的心理復健治療計畫的研發。
得獎感言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到大對我的呵護,對於我有興趣的事情,採取著開明與支持的態度,鼓勵著我。再者要感謝過去教導過我的師長們: 陸汝斌教授、楊延光教授、陳柏熹教授、柯慧貞教授、謝淑蘭教授等等開啟我對學術的視野與研究態度。因為有這些師長們的引領,建立我對學術知識的深厚基礎,才得以讓我有這個機會站在這些巨人們的肩膀上看世界。
另外,我也要感謝過去參與的個案們,得以讓我有所學習並且獲得研究的啟發,並思考如何從我的專業出發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最後要感謝我的人生另一半,在他忙碌的臨床生活外,對於我的學術研究生涯的興趣,提供無限的支持與鼓勵,也分擔照顧家人與家庭的工作,讓我更無後顧之憂地追求我的興趣。
個人勵志銘
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但不努力一定沒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