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葦Suewei Lin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學歷
- 美國麻州醫學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 ( 2011 )
- 國立陽明大學遺傳學碩士 ( 2004 )
- 國立陽明大學生物科學學士 ( 2002 )
經歷
-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20/8 ~ 迄今 )
-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 ( 2015/11 ~ 2020/7 )
-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2012/3 ~ 2015/9 )
研究腦內動機系統 開啟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大腦由數以萬計的神經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彼此串聯,形成複雜的神經迴路。我學術生涯的原點,是希望能從分子、細胞、和系統的層級,了解腦內神經迴路如何作用、如何控制生物的行為。有鑑於人腦那令人不知從何下手的複雜度,我決定從相對簡單的果蠅腦出發,問:「這樣一個小巧的腦,怎麼將過去的經驗、身體的需求、和外界接受的訊息,整合起來,以做出正確的行為抉擇?」,這個問題,在任何一個神經系統中,都尚未有完整解答,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機會讓我們從最根本處,了解大腦運作的奧祕。
5年前,我完成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回到中研院分生所設立自己的實驗室,開始研究果蠅覓食、覓水行為的神經機制。覓食、水行為廣泛存在動物界中,是極為重要且複雜的行為。覓食、水行為受到基本動機「餓與渴」的調控,要有效率地找到食物與水,果蠅大腦必需要能夠偵測體內餓與渴的程度,並利用過去習得的知識,以及接受到的食物與水的感官訊號,來決定適當的行為策略。我認為,了解果蠅的腦如何做到如此精巧的運算,將對整體腦科學領域的探索有重大的貢獻。
過去5年間,我的實驗室解開了果蠅腦中一個控制覓食、水行為的腦迴路,並描繪出餓、渴與記憶如何在腦中交互作用的機制。這些實驗結果開創了許多腦科學研究的新方向,特別在腦中動機系統的解構方面。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許多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厭食症、成癮症等,都與腦內動機系統有關,我們的研究,將有助於找出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法。
得獎感言
能夠有幸得到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首先,是我的研究團隊,因為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做出傑出的研究成果。我也要感謝在科學路上引導我的恩師們,包括領我走上科研這條路的廖國楨老師,帶我認識神經發育之美的李次民老師,以及幫助我奠定今後研究方向的Scott Waddell教授。
我還要感謝中研究分生所一起相互激勵、共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同事們,以及中研院和科技部在研究經費上的支持。最後,我要感謝一直以來對我毫無保留付出的家人們,特別是我的太太,她無論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給我最多的幫助,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做自己喜愛的研究。
個人勵志銘
Ever try, e ver fail, no ma 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By Samuel Beck 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