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頁 - header
images

黃俊儒Chun-Ju Huang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images

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博士 ( 2000 )
  •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學碩士 ( 1995 )
  • 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學士 ( 1993 )

 

經歷

  •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 2014/8 ~ 迄今 )
  •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2010/2 ~ 2014/7 )
  • 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 2006/2 ~ 2010/1)

 


 

致力科學傳播的在地化 推進科技公民社會發展

我的主要學術研究工作是瞭解大眾媒介如何呈現科學,而這些呈現的方式又會如何影響一般民眾對於科技議題的理解及參與,這些成果對於促成一個成熟的科技公民社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的研究題材中,除了一般的書籍文本之外,更涉及了新聞、流行音樂、電影、戲劇、新媒體中對於科學意象的型塑,因為一般民眾深受這些大眾文化的影響,有好的科學傳播內容及管道,才能促使民眾擁有好的科學素養,也才能進一步協助社會面對快速的科技發展及可能的衍生問題。


在這一個長期的研究歷程中,我除了專注於理論,發展出在地化的科學傳播論述之外,並在實務上明確地歸納出媒體科學的特質及可能謬誤,除了勉力發表在重要的學術刊物之外,更致力於將相關的研究成果對大眾進行轉譯及普及化。這個過程中,我陸續出版了 4 本大眾普及書籍,也成立 「 科學新聞解剖室 」 網路平台,解析新聞或社群媒體中的錯誤科學訊息及成因,引導民眾一步步地正確解讀科學新聞。


這些研究成果除了對於臺灣科學傳播的基礎論述具有意義之外,最令人高興的還有獲得輿論的高度重視,除了透過媒體報導及大眾演講而促成各種推廣之外,研究成果亦被許多國高中教師選用在 108 課綱的教材設計、閱讀測驗及參考資料中,甚至被收錄於高中國文課本,讓年輕學子更早接受科學媒體素養的洗禮。當看見自己的名字和韓非、陶淵明、魯迅、徐志摩等排列一起,有種趣味的不真實感,但這也是學術研究真正接地氣、回應社會概況及需求的一種肯定。


 


 

images

 

得獎感言

十分感謝此次可以獲得此一學術界殊榮,我認為學術研究的價值應該要建立在知識的獨特性及影響力上,很感謝科技部的審查委員可以看見這一系列研究背後獨特的學術及應用價值,而不只是論文發表的數量。這一個獎項與我在2007 年所獲得的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師獎,具有同樣彌足珍貴的意義,證明了教學可以激發研究、研究可以富厚教學的共生關係。


研究就像是習武一樣,應該要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個階段,但在進行這系列研究及推廣的時候,確實隱約有遊歷過這幾個階段的感覺,知識探索過程中的充實與愉悅,相信只有研究者自己最清楚。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工作夥伴、學界朋友,這個獎是大家共同促成的。


 

 

個人勵志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