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明Ching-Ming Wei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學歷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校區物理博士 ( 1990 )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碩士 ( 1984 )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士 ( 1982 )
經歷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2008/11 ~迄今 )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 2007/10 ~ 2012/12、2018/11 ~迄今 )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2004/11 ~ 2008/10 )
首度證明電子全像術的成功 解決科學界多年紛爭
本人自1990 年回國以後,即致力於發展「反轉電子繞射圖案得到原子結構」的研究,首先與美
國唐叔賢教授提出「多重能量相位疊加」的理論方法,消除電子多重散射的效應,奠立「電子繞射全
像術」的理論基礎,進而在1994 年與周亞謙教授合作將這個理論方法應用於菊池電子繞射圖案,獲
得「菊池電子全像術」極度成功的實驗結果,第一次為電子全像術的實現,提供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
及實驗證明,對當時困擾表面科學界多年之電子繞射全像術成功與否的紛爭,提供決定性的解答。
延續這個研究方向,本人於1999 年與日本河野省三教授發展出「電子相關熱擴散散射圖案
Patterson 反轉」直接決定表面結構的新技術,並於同年與周亞謙教授再度合作發展出「低能電子繞
設曲線Patterson 反轉」直接得到表面結構訊息的新技術。
由於以上這些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本人於 1996 年獲得海外華人物理學會的「亞洲成就獎」,
1997 年獲選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會士,兩度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傑出研究獎,再於2003 年與周亞
謙教授獲得侯金堆傑出榮譽獎。除此之外,本人自1996 年以後,開始學習密度泛函理論的計算方法,
進行固體、表面、介面、及團簇等系統之電子與結構性質的研究,陸續發現「金屬薄膜的量子尺寸效
應」及「表面奇異原子團簇」等有趣的物理現象,於 2004 年再度獲得科技部的傑出研究獎。
本人因為以上敘述的相關重要研究成就,於 2011 年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APS Fellow )。自
2006 年後,本人開始進行「量子蒙地卡羅」的應用研究,系統性地檢測密度泛函理論中泛函近似的
正確性;2010 年以後至今,則著力於發展「物件式隨機結構搜尋」方法,以尋找未知材料系統中的
能量最穩定態。
得獎感言
感謝科技部及中央研究院的長期支助,讓我能夠在回國近 30 年的研究生涯中,找尋到自己的研究定位及方向,因而能夠繼續凝聚進行研究的初心及動力,希望今後能夠持之以恆地繼續進行研究直到退休為止,更希望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能夠在所進行研究領域的「世界地圖」上存在,並占有一席之地。最後要感謝在研究路上的所有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感謝所有家人的支持。
個人勵志銘
人生的選擇需要的不一定是對與錯,更重要的是能夠堅持,畢竟條條大道通羅馬,有時候錯到底就會變成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