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105年年報

四、國家實驗研究院研究成果 國研院自 92 年成立以來,秉持建構研發平 台、支援學術研究、推動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 才為營運目標,並以追求全球頂尖、開創在地價 值為願景,扮演國內科技人才和創新經濟研發平 台的提供者。 該院現有十個實驗研究單位,所建構的研發 平台規模與所需經費,多為國內大學校院所無法 獨自完成者,大型研發平台主要提供學界科技研 究服務,協助學研界使用優質的高精度高效率貴 重儀器設施及軟體模擬分析系統,締造開創性的 關鍵性前膽應用技術。為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及產 業化價值,該院積極推廣研發成果,發掘潛在產 業需求,橋接學研單位,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 方面則透過市場分析,結合產學研界研發能量, 進行關鍵之智財佈局,將學研界前瞻研發成果轉 譯為創新產業。 105 年科研平台特色成果,以地 球環境科學、資通科技、生醫科技平台及科技政 策規劃等四大領域為主軸說明如下: (ㄧ)地球環境科學領域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南部實驗設施預計 106 年正式營運,研發更為適切的地震防減災技 術,深入瞭解近斷層地震特性,是國際級的重要 研究指標設施;運用連通管原理、浮力原理及光 纖光柵的彈性原理,建構適合長距離、多跨數之 橋梁光纖監測系統,未來除應用於橋梁、高架道 路之安全監測外,也可擴大應用在維生管線或輸 油管路;應用試驗流域巨量觀測資料,發展河川 即時流量自動化推估技術,藉由微波雷達表面流 速儀及雷達波水位計的測量數據,可即時準確的 模擬分析下游是否淹水,協助提早預警;積極建 置無人飛機探空系統,具備自動起降與導控功 能,完成長滯空(超過 17 小時)及遠距離(超 過 1,300 公里)測試飛行,未來將進入颱風及 劇烈對流中心收集氣象資料,改進颱風路徑預報 與防救災決策之準確性;發展光達剖風儀量測與 資料分析技術應用於離岸風力發電開發,執行海 氣象觀測塔監測資料整合應用與環境數據加值運 用交互分析研究用,完成東北季風與西南氣流的 觀測、解析風速剖面與大氣紊流特性,提供風能 評估與風機規格制訂參考;發展小型水下遙控載 具,即時監測水中溫度、鹽度、深度、濁度、壓 力、流速等多項參數,並可透過影像分析觀察水 中生物與環境,亦能配置載物平台以採集深層海 水,利於即時分析海底資訊;自主研製福爾摩沙 衛星五號,結合產學研單位完成首枚 100% 臺灣 製造的光學遙測酬載,衛星發射後,取得之高解 析度影像可應用於國土安全、環境監控、防災勘 災及科學研究等政府施政與民生用途。 (二)資通科技領域 研發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 )感測網際協定 ( Internet Protocol, IP )技術,透過單晶片或系 統封裝形式來彈性組合這些已驗證的 IP ,可加速 實現用於穿戴式和物聯網所需之感測系統晶片; 開發能源管理晶片,可同時擷取小到振動產生的 電能及大到太陽能產生的電能,可搭配不同的綠 色能源整合,適用於各式穿戴式或物聯網應用系 統;成功研發「皮下瘀血取像系統」,針對傷害初 期看不見的皮下瘀血,執行完整而全面的辨識, 由合作廠商進行工程產品之實現,為刑事鑑定採 證之最佳利器;與台積電合作成功開發 12 吋電 漿輔助原子層沉積系統( PEALD ),提升電漿反 應效率,於 12 吋矽晶圓上得到更優良的薄膜品 質。建置雲端資安攻防平台提供攻防演練環境, 擬真的企業網路環境更有助資安人員進行攻防技 術研究;運用影像分析與機器學習,發展監測與 大資料整合技術,包含車流自動化監測辨識、惡 劣天候下水情影像自動校正與淹水自動預測,協 助路口車輛統計、水情監測與淹水預測,為智慧 交通與智慧防災應用帶來貢獻。 (三)生醫科技平台領域 成立動物設施品質提升輔導團隊,引進全 球動物設施認證品質標準─國際實驗動物評估和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4 科技部年報 105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