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105年年報

統;( 3 )眼動影片分析系統;( 4 )眼動閱讀重點 溫馨提醒系統;( 5 )眼動虛擬滑鼠系統;( 6 )網 路錨式學習系統;( 7 ) EyeLink 眼動軌跡分析套 件;( 8 ) Ogama 眼動軌跡分析套件;( 9 )行動 角色扮演繪本故事系統;( 10 )角色扮演式電子 繪本系統。 4. 前瞻科技融入技能養成:新模式、新應用 因應科技發展,技能學習亦應與時俱進,轉 化現有前瞻科技應用於教育中,形成前瞻技能學 習理論模式與評量方法。本研究以汽車修護引擎 抖動故障為主題,編有磨課師(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s )動畫影片:包含進氣系 統、噴油嘴系統、燃油泵系統、點火系統,共計 4 單元及啟動電路修護單元 QR Code 學習架構。 在前瞻科技應用方面,將腦波、眼動、心律、脈 搏、膚電、體溫等生理數值量測技術,融入技能 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習者技能實作、專業知識基 礎、專注投入及問題解決能力。本研究執行成果 有:( 1 )融入 QR Code 建置汽車修護電子電路 學習課程;( 2 )汽車引擎抖動故障修護 MOOCs 影片建置與學習效果研究;( 3 )以眼動腦波分析 學習者專注力及技能學習成效;( 4 )以生理指標 量測技能學習焦慮並分析心理校標之相關。 主要結果發現應用 QR Code 進行分段學 習能降低學習負荷,且分段學習較適合新手; MOOCs 影片混成學習以完整觀看影片後,進行 實習操作者學習成效較分段觀看影片輔以實習操 作者佳;研究結果亦支持應用焦慮量表量測技能 學習者之學習焦慮是有效的。就整體而言,本研 究勾勒出生理數值量測儀器應用於技能學習者之 認知、情意、技能學習成效檢核模式,並試圖以 QR Code 與 MOOCs 動畫影片應用於混成式的技 能學習,建構前瞻科技應用於技能學習新模式。 5. 從醫學典範與兩難困境中反思─以呼吸器倚賴 重症病患為題材之跨領域教學行動研究 本研究分別以建構三階段的經典案例小組討 論教學成效評量指標、呼吸器依賴病人小組討論 教學成效評估、及不同特質學生與學習成效分析 三個面向的知識產出。 在多次討論與專家會議中,針對教案設計、 討論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以及臨床實踐性,逐步 以三階段的研究方法來達成預期的成效:( 1 )小 組討論質性研究語意分析:針對 165 位修課學生 的 639 項質性回饋,歸納統整出 42 種支撐正反 方決定的論述;( 2 )專家會議與指標建置—比較 16 組學生與 1 組專家針對呼吸器依賴之重症病患 的醫療倫理人文議題之表現,探究專家與新手的 差異,評估學生學習表現;( 3 )對學習成效指標 進行驗證:以四回合的德菲法,請 9 位專家評估 上述修課學生質性回饋的可驗證程度。 經由此三階段方法,可利用專家共識來評估 學生於界定議題測驗之聚斂思考表現,即 42 項教 學評量指標。發散思考方面,發現學生課後思考 面向明顯增加;若評估兩組不同特質學生的學習 表現,發現雖然課後表現雖有落差,但反思作業 後都展現有效之學習遷移( Learning Transfer ), 表示此教學有效幫助學生多元思考。 6. 醫療治理建構中的公眾科技理解:以衛教之實 作文化為例 「科技治理」( technoscientific governance ) 與「公眾對科技的理解」(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是當前「科技與社 會研究」( 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中探討科技文化與科技認識機制形成 的兩個重要領域。兩領域由政策到實作,以及由 認知轉向實作與理解之脈絡,往往為一體之兩 面:前者著重政策、專業與知識體制建立之社會 過程,後者著重社會文化與脈絡對公眾理解與 參與科技的重要性。本研究以研究者過去之研 究累積作為基礎,探討日常層面的科技治理與 民眾認識。以近年臺灣慢性病臨床治理與實作為 基礎,長期追蹤醫護之衛教實作,以及與病患接 受衛教之歷程、互動與轉變,探討慢性病治理體 制形成中,臨床衛教如何建立民眾的理解與實作 支援學術研究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3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