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105年年報
體、協會等合作,運用創新、多元、通俗及趣味 的方式,於全國各地規劃辦理以研習營、動手做 活動、展示、表演、科普文章導讀及科普網站導 覽為主之科普活動, 105 年期間執行計畫共舉辦 逾 3,200 場次,參與活動民眾逾 87 萬人次,搭 配活動建置 56 個網站,供大眾自由瀏覽並分享 科學資源,總觸及率逾 1,452,000 人次。 「科技大觀園」網站提供科普資源線上共享 服務,該網站自 103 年 9 月起,月均瀏覽頁次已 破百萬次,除建立 Facebook 粉絲頁、 Google+ 專頁外,更於 YouTube 建置專屬頻道,上傳數 百則由學術界人士及多媒體公司授權提供的科普 短片,截至本年底,其 Facebook 粉絲頁按讚人 數達 30,500 人,臉書貼文觸及逾 108 萬人次, YouTube 專屬頻道觀看次數累計逾 568 萬次。 為提升網路科技新聞的傳播效果,持續辦 理「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鼓勵學界跨領域 合作,以科技新知、專題報導的形式介紹科技知 識,或對某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事實,進行全面 且深入的報導,讓民眾可經由電腦及行動上網裝 置快速獲取資訊,促進其理解科學,進而提升國 民科學技術素養。截至本年底,撰稿團隊已完成 逾 1,300 篇科普文章,年度則新刊登 323 篇。本 年新核定補助 7 個撰稿團隊,報導主題以健康醫 療、食品營養與安全、生命科學、太空科技、能 源發展、環保永續與環境教育、財務金融、氣候 變遷為主,計畫執行團隊 1 年內將產製至少 288 篇科普文章,並透過「科技大觀園」網站及臉書 貼文等新媒體方式傳播,方便民眾獲取科技新知。 舉辦北區「展望」、中區「週末 Let’s go! 分 享大師視野」、南區「週日閱讀科學大師」、東區 「 Fun 科學到東部」等系列講座逾 120 場次,參 與聽講的民眾及學生逾 25,000 人,媒體報導相關 活動逾 130 則。另為使偏遠地區的學子透過網路 即可享有如現場聆聽般的精采演講,演講錄影影 片置於「科技大觀園」網站,提供隨選視訊服務。 二、科普製播推廣產學計畫 為提供國人國產優質科學影音節目,達成大 眾科學教育目的,本部持續促進傳播媒體產業與 國內科學家進行產學合作。 在科普內容產製刊播方面,補助國內科學家 投入產學合作計畫,除電視科普影集外,有鑑於 網路新媒體趨勢,特設立網路組。 105 年產出的 科普影片節目 3 部計 49 集 1,884 分鐘、科學新 聞 206 則、科普極短片 130 分鐘;核定補助計畫 10 件(含推廣計畫 1 件),計有國立臺灣博物館 和臺灣大學等 4 所公立大專校院,及高雄醫學大 學等 4 所私立大專校院,分別與華視、民視文化 等電視公司及其他 8 家科普合作企業簽訂產學合 作契約,預計製播科普影片 7 部、科普動畫短片 及微電影各 1 部。 在推廣方面,為使民眾養成收視習慣,持續 於每週六上午在民視新聞台《科學再發現》播出 科普影片節目,全年播出 55 小時(含春節特別 節目),最高收視率可達 0.79% (平均 0.31% ), 每小時播出觸達約 41.5 萬人次,收視率經常高 於同時段的國家地理頻道(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NGC )、探索頻道( Discovery )、動物 星球頻道( Animal Planet )及其他知識資訊類節 目,收視群則偏向社會中壯年、收入較高之菁英 階層,顯示播出具一定傳播之推廣成效。 在產出品質方面,本部所補助製作之科學影 音節目,已連續 9 年入圍金鐘獎、並連續 6 年得 獎。 105 年再度獲 3 項獎座,分別以科學實驗破 解網路流言的《流言追追追》獲得最佳科學節目 獎、發揚原住民生活智慧的《吉娃斯愛科學》獲 得最佳動畫節目獎、及探索成語科學內涵的《成 語賽恩思》獲得最佳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本 部補助產製的科普節目迄今已累積 15 座金鐘獎, 顯示內容品質已深獲肯定。另外,科普動畫節目 《吉娃斯愛科學》亦受韓國富川國際動畫影展及芝 加哥國際兒童影展之入圍肯定。 除了製播推廣科普之外,在研究及人才培育 方面, 105 年辦理研討會及研習課程,發表科學 傳播相關論文 19 篇、支援北、中、南區數所大 專校院開設科學傳播相關通識課程師資,以及辦 理科普新聞寫作研習,總培育人數逾 1,200 人次。 推動全國整體科技發展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