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5. 完成21 項大宗品項本土碳排係數量測,以及16 項重要農產品碳足跡盤查, 揭露各作業階段碳排放熱點;另已進行34 項低排放作物栽培、養殖模式與 農機具等開發,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874 公噸CO2e/ 年、甲烷3,000 公噸CO2e/ 年及氧化亞氮1,013 公噸CO2e/ 年;在節省能源使用量部分, 應用節能減碳漁船、微水力發電設施等,可節省用油量4,074 公升/ 年及用 電量66,600 度/ 年。 6. 推動30 處農業循環產業示範場域,如臺南柳營八翁酪農區、嘉義六腳畜牧場 與嘉義東石合作農場等,促成循環產業聚落形成,更帶動16 家業者布局投 資3.58 億元;另透過社會溝通與人員培訓促成生產者剩餘資源再利用240.6 萬公噸,包含前述以技術開發及場域應用、公私協力及接受調查受訓學員、 試驗改良場所輔導農民及國內業者再利用之農業剩餘資源。 7. 計算我國整體碳匯量,土壤碳匯部分已利用數位土壤繪圖技術繪製全臺表層 土壤碳儲基線圖及碳儲潛力分布圖( 以0-30 公分計算),初步估算全臺表層 土壤碳儲量為142 百萬公噸,碳儲潛力為119 百萬公噸,將持續驗證及不確 定性分析。 8. 建置大量生物樣性分布資訊及基礎資料達22.2 萬筆,維運臺灣野生植物 資料庫、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臺灣飛蛾資訊分享 站及野生動物聲音資料庫,共計超過2,900 萬筆資料。運用公民科學平 臺iNaturalist 設置農民生產場域專案,完成蒐集農田生物時空分布資料 11,690 筆,通過實地操作教學和消費者教育,提升社會對生物多樣性的認 知。 9. 盤點14 處鄉鎮39 個部落課程需求,111-112 年累積完成辦理85 場原力學 堂,培育1,605 人次,包含原鄉料理、原民植物保種、有機友善耕作及農遊 規劃等,提升原民部落農業技術職能23%,透過使用在地友善栽培作物製作 產品結合觀光,提升約5%-10%經濟效益。 10. 人才培育部分,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針對農業技術與產業化相關議題,與多 國進行43 場( 項) 技術資訊交流,並與8 個國家召開農業雙邊合作會議, 提升專業人才技能與視野。另舉辦第三屆國家農業科學獎典禮,表揚11 組 團隊和2 名潛力新秀,激勵並肯定研究人員在社經發展、技術創新和生態永 續方面的卓越貢獻。 9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