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5. 積極推廣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 及導入安全資材於瓜果等作物,農藥減量 面積至少1,200 公頃以上,應用場域平均減少40%農藥使用量;而在非農藥 防治資材部分完成開發至少12 種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取代化學農藥防治技 術,與慣行相較可降低至少50%之化學農藥施用。 6. 初步建立洋蔥等11 類重要敏感農產品之產地鑑別技術,準確率皆達9 成以 上,其中牡蠣產地鑑定技術檢驗方法已於112 年11 月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 物管理署審議公開成為建議檢驗方法,正確率達92-97%,未來可正確揭露 產品產地資訊,保障我國蚵農權利。 7. 為強化農藥施用安全,導入GHS 揭露農藥安全性資料,累計完成彙整6,305 筆農藥許可證危害資訊,並完成成品農藥5,416 張有效許可證之風險分群, 佔上市農藥達近9 成。 8. 完成檢驗全國屠宰場食媒病原微生物4,165 件,並強化衛生管理,至112 年度豬隻屠體表面沙門氏菌分離率自13.2%下降至5.3%,豬隻屠體表面李 斯特菌分離率自3.7%下降至近2 年皆無檢出,雞隻李斯特菌降至近2 年的 0.4%,顯示國內屠宰衛生安全逐漸改善。 9. 為強化海洋漁業資源管理,112 年度已將大目鮪、黃鰭鮪及秋刀魚之資源評 估結果提交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另進行8 種沿近海重要經濟物種之資 源變動調查,透過科學數據協助管理措施入法,善盡漁業資源養護責任。 10. 為確保人工林經營之重要林木種質遺傳資源的永續發展,已在苗栗大湖培育 香杉與臺灣櫸的嫁接苗木,嫁接成活率超過80%,亦於嘉義建立臺灣肖楠 種子園,期建構優質人工林育林體系。 11. 完成水稻、大豆及番荔枝等作物有機栽培模式,葉菜類與水田有機作物輪作 模式及非農藥防治資材或技術。以東部有機友善水稻栽培區( 約2,467公頃) 為例,運用寄生性及微生物天敵,成功地將黑椿象族群數量減少92%,恢 復有機水稻產量。 12. 推廣食農教育,完成補充122 種食用作物資料及新增62 種觀賞植物資料, 並擴充40 種都市農耕常見病蟲害簡介、圖像及友善防治方法等資料庫內容; 另建立食農教育示範場域,建立食用作物之最適灌溉模式優化智慧灌溉軟硬 體系統,累積導入39 所實施食農教育之學校及2 處農會綠色照顧站運用。 92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