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全球政經局勢近年來動盪不已,對科研發展持續造成影響,而通貨膨脹導致的經濟 衰退、俄烏戰爭和以巴戰爭不僅改變了這些地區的政治版圖,還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產 生了深遠影響,包括能源價格波動、原物料供應不穩定等問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 定性。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也在科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尤其是在半導體、人工 智慧和新興能源等關鍵技術領域。而臺海局勢的變化也為亞太地區增加了變數,進一步 影響全球科技產業的布局與發展。此外,亦有許多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問題也亟待解決, 例如碳排放造成的長期氣候與環境變化,正逐漸影響全球的生態平衡;水與糧食等天然 資源因氣候變遷而面臨短缺,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能源短缺問題也日益嚴重,推動新 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為各國的當務之急;因高齡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的長照資源匱乏 問題,對於許多國家而言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科技發展亦有長足進步,最顯著的是生成式AI 的快速發展,衍生各類應用並 快速擴散至各類領域,已可預見AI 工具將改變未來的工作型態。AI 不僅在技術層面上 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在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善用AI 技術提升生產 力、創造新興產業,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重要課題,而臺灣已在半導體、晶片及各類 資訊產業打下深厚基礎,若能接軌這一波AI 潮流並用以提升產業能量,將有機會提升整 體國力,打造更多科技護國群山。因此,如何從未來社會需求出發,進行長期願景規劃, 成為當前科學與科技長遠發展須聚焦的目標,這需要政府、學界和企業一起努力,共同 制定前瞻性的科技政策和戰略,推動創新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應對全球挑戰。 為持續因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科研趨勢,行政院於民國109 年召開第十一次全國科學 技術會議,規劃「創新、包容、永續」的台灣2030 願景,依此形成「國家科學技術發 展計畫( 民國110 至113)」,作為本階段科研發展之推動主軸。後續國家科學及技術 委員會於民國111 年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研提『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12 年至 115 年)』以「前瞻創新、民主包容、韌性永續」作為2035 年的未來科技遠景,展開 十大目標及對應策略措施。在「前瞻創新」的架構中,以平衡科技研發布局、軟體與服 務業技術創新轉型、發展高階製造中心及下世代製造業、尖端戰略科技及自主國防產業 為主要推動目標;在「民主包容」的架構中,以推動普惠及適當科技、開創民主與科技 驅動的總體外交戰略、開放創新人才培育與職業技術培訓制度為核心目標;在「韌性永 續」的架構下,進行包括韌性社會基礎設施建置維運及研發、科學園區數位與淨零雙轉 型、推動開放及安全可信賴的資料治理體制等核心目標。從社會、科研、環境、經濟、 0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