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預警方面,完成臺東富岡、花蓮石梯坪、雲林箔子寮及臺中臺中港4 座 異常波浪光學影像監測站之建置;持續發展隨機森林與支撐向量機資料探勘及類神 經網路的方法,建置桃園、臺南、臺東及花蓮4 個異常波浪預警子系統,提升民眾 海域遊憩活動之安全,間接促進海洋遊憩產業發展之經濟效益。運用「傳統現地」 及「人工智慧(AI) 與大數據」開發現地型地震預警演算法,建置臺南市客製化地震 預警系統,縮短地震警報發布時間。以112 年9 月5 日嘉義新港規模5.5 地震為例, 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於地震發生起7 秒產製解算結果發布強震即時警報。對於秒速 3.5 公里的破壞性S 波來說,地震預警提升3 秒( 由10 秒縮短至7 秒),預警盲區 半徑由35 公里減至25 公里左右,盲區面積減少約50%。與民間產業簽署地震資 訊傳遞合作契約,推廣地震預警資訊應用,由氣象署協助提供地震速報資訊傳遞相 關技術支援,鼓勵民間資通訊科技、自動控制等專業廠商,透過加值運用開發多元 化減災產品,如智慧住宅對講機、電梯控制器、LED警示燈具、地震警報機及行動 APP 等,創造商機,促進防災產業發展。112 年累計21 個簽約合作對象。112 年 共發布強震即時警報資訊(EEW) 96 次、災防告警細胞廣播服務系統(PWS) 11 次。 112 年監測鄰近臺灣的地震活動,共完成地震定位逾24,000 筆,發布有感地震報 告466 次,包括顯著有感地震85 次及小區域有感地震381 次。平均每筆顯著有感 地震對外發送之簡訊約500 筆,對象包括政府機關、防救災相關單位、重大民生機 構、學術機構及大眾媒體等。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持續整合國內跨領域災害防救科研能量,運用數位防災 應用等最新資通訊與創新科技強化氣象、水文、地震及坡地跨域高解析之科技防災 數值模式,並因應實務需求將災害數據智慧化、分析災害風險與衝擊評估、除持續 精進災防預警技術,更扣合社會經濟與體系之分析模式,推動跨領域防災管理決策 支援,以協助中央與地方政府單位防救災量能之提升。112 年完成34 項災防科研 技術應用成果,支援公私部門災防業務推動之諮詢服務件數逾72 件,累積與綜整 超過630 類災防單位量測與監測資料,建構一站式之災防資訊及加值評估技術服 務,提供中央及地方政府使用災害情資網服務量逾38,972 人次,整體應變災害情 資研判服務滿意度超過95%以上,並給予社會民眾即時行動化推播災害資訊服務量 全年度達4,420 萬人次。透過持續推展多元化的災害防救技術服務、快速傳遞災防 情資服務予政府及社會大眾,提升社會防災韌性能力。 5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