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農業部整合農業減廢利用或減碳產業技術鏈等共4 項技術,提升資源再利用及 能源轉換效率。以八翁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為例,串聯農副產物原料、運輸業者、 青貯料製造業者及畜牧業者,共同形成農副產物青貯料供應鏈,已輔導臺南酪農區 業者應用。在生態報育方面,收容政府單位、民間組織或民眾送交之救傷野生動 物,進行緊急醫療、調養復健、野放評估及野放實施,執行醫療處理傷病野生動物 共1,011 隻,其中包含石虎、穿山甲及臺灣黑熊等3 種保育類動物,透過救傷醫療, 增加動物野放回歸山林的機會,推動至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已成為為國內最 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育基地。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藉由深入科學研究研提相關策略,成果包括以濁水溪流 域為研究區,並以2007 年、2014 年及2020 年三個歷史年份之土地利用,以及經 濟社會與環境資料為基礎,應用跨領域研究(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TDR) 思維,以co-design、co-production 以及co-complemetation 精神整合 經濟、環境、生態、工程、都市計畫等領域,並與研究議題相關之玉山國家公園管 理處、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南投縣政府、臺大實驗林管理處等利害關係人,並與決策者與在地居民建立協作關 係,就研究假設與情境選項與討論,就目前及未來之生態系服務基礎土地系統永續 策略,尋求可落實解決問題的策略。 ( 三) 推動韌性國家 推動韌性國家旨在強化國家在面對各種內外挑戰時的適應能力和恢復力,包括 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遷的能力,確保基礎設施能承受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因應 全球供應鏈斷裂、國際貿易戰等風險,國家必須強化經濟多元化和自主性,減少依 賴單一市場或資源的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包括社會福利制度的健全、醫療體系的完 善、建構社會安全網,以及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普及,以維持長期的社會穩定和公平; 科技韌性亦扮演重要角色,確保關鍵技術不過度依賴其他國家,並建立健全的數位 基礎設施,以確保在危機中仍能保持科技領先的優勢。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之推動成果包括:在氣候監測與預警方面完成對1 公里解 析度雷達資料同化系統同化策略的改進,將逐時更新的頻率調整為30 分鐘,強化 並提升降水預報的準確性。開發鄉鎮高溫預判機器人(HazardBot),協助預報員 於作業前端自動監測最新觀測及預報資料,依高溫資訊發布標準自動形成預判,形 成鄉鎮化的高溫資訊產品建議。為提升農業領域之氣候韌性,降低天氣災害對農作 53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