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農業部透過智慧農業、物聯網、數位工具引入等,輔導業者及農民產業升級, 提升農民、契作戶、農企業產值1.91 億元。在數位轉型部分促成1,274 家養殖漁 與外銷潛力作物業者使用數位工具及16 例數位聯盟轉型,整體產業鏈雲端使用率 達44.3%,數位營收占比34.1%。輔導30 家領頭農企業者開拓B2C創新市場, 強化品牌知名度。另外藉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產業擴散,促成業者承接新技術生產新 產品,擴大營運規劃,增加生產及研發投資金額合計14.88 億元,預估新增工作機 會達389 人。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基於「完善科學園區」任務,加速科學園區建設,強化 廠商研發能量,吸引廠商進駐投資,所屬三大科學園區以需求驅動創新,發展多元 產業,持續吸引高科技廠商進駐,形成產業及服務聚落。截至112 年底,科學園區 從業員工人數達32 萬2,936 人,三園區112 年計引進高科技廠商74 家,投資總 金額552.44 億元,廠商營業額達3 兆9,439 億元。 文化部輔導7 間民間公司獲得國發基金投資共6,199.7 萬元,另協助1 家民間 公司對接天使投資及1 家民間公司對接藝術電商平臺投資,完成合計募資金額約新 臺幣2,050 萬元。涵蓋業者自籌資金,總計帶動民間投資逾1 億元。 二、民主包容 現代科研體系強調民主包容此一重要價值觀,意即在知識創造與技術發展的過程中, 應廣泛納入不同觀點、背景與經驗,確保科研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並推動科學發展能夠 更全面且有效地回應社會需求。科研中的民主展現於知識的共享與公開,強調研究數據、 方法和結果的透明化,這樣不僅能夠加速科學發展,也能避免知識壟斷,確保研究成果 能廣泛被應用,進而更好地回應全球性問題。包容性則是科研多樣性的核心。現代社會 中的科研議題越來越多樣化,從氣候變遷、醫療創新到數位轉型等,每一個領域的發展 都需要跨領域、跨文化的合作。透過包容不同背景、文化與經驗的研究者,能夠帶來更 多元的觀點,讓科研能更具創新性,也更能夠預見和解決現實中的複雜問題。此外,科 研中的民主包容還展現在對社會需求的回應與責任承擔上,考量社會的包容性,期許科 學技術能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兼顧社會整體的利益,確保科技進步能夠惠及社會各 階層。而公眾參與科研決策過程,則能讓科技發展更符合社會需求,增強社會對科研成 果的信任與支持。以下就創新人才培育、保障人民福祉、推動性別平權、強化科技人文 素養及提升國際影響等面向,分別說明112 年度之科研成果。 3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