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界35 年的高溫超導體形成機制之謎團。而此次臺美科研合作,展現了臺灣 基礎研究團隊在國際合作中的主導性與能量,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展頻壓縮」技術,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把摻鐿雷 射壓縮到3000 埃秒(10-18 秒) 的團隊,可進一步應用於電晶體及記憶體的設計 改良。這項創新成果已申請美國、歐洲及臺灣專利,並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 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發布「颱風不對稱暴風半徑分析」,並於112 年第4 號 颱風泰利首發。此技術評估整合衛星等各式颱風觀測及颱風風力之數值天氣預 報資料,包含應用人工智慧等方法發展出適合臺灣災防應用之不對稱暴風半徑 測報技術,提供民眾及防救災單位更完整的颱風資訊參考。 臺大醫院研究發現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及含左旋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的四合一療法,在幽門桿菌第二線的治療,可分別達到93% 以及90%的根除率。也證實了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在除菌一 年後皆可恢復到接近治療前的狀態,可提供除菌來預防胃癌的安全性依據, 其成果刊登於2023 年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並獲選封面及專文評論推薦。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在人文社會研究方面,延續「知識創新」、「多元 包容」及「環境永續」的核心價值理念,持續推動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 並以科技力串連跨部會資源,實踐科研成果應用,回應社會需求,例如將16 族 語言結構加以紀錄,協助保存及推廣瀕危語言,對於語言復振具有實質助益。 3. 整合科研資源,提升科研服務能量 為有效發揮我國各項重要科研設施設備之運用效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 會偕各部會及所屬法人機構,建立研發支援平臺並彙整重要科研設備資源,以 支援我國科研團隊進行研究,推動方式與成果摘錄如下: (1) 建置科研設施整合平台:「基礎研究核心設施服務平台」整合全國大專 校院自有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購置之核心設施,開放學術研究 人員或產業界申請進行實驗研究使用,同時亦提供儀器專家諮詢及技術 人員製程量測分析服務( 系統畫面如圖2-1),自110 年起透過5 年期計 畫補助22 校,並遴選其中8 校為服務中心,112 年度總服務人次逾5 萬 3 千人次,服務總實驗件數約52 萬件,總實驗時數逾45 萬小時。 2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