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永續- 污染防治 空污危害與健康防護之防制新策略 環境部 空氣污染問題對環境和民眾健康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根據空氣污染防制法的立法 宗旨,中央和地方的環保主管機關有責任負起防止空氣污染,保護生活環境和公眾健康 的使命。環境部不僅負責管制空氣污染源,促使減少污染排放,並評估過去我國改善空 氣品質對民眾健康的效益,為未來強化污染管制策略奠定基礎。 掌握空氣品質數據趨勢 環境部已自105 年起偕同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陸續執行各項空氣污染改善計畫, 近期推動空氣污染防制方案(109-112 年),針對工廠、交通、逸散等面向推動污染改 善,全國細懸浮微粒(PM2.5) 年均值已由105 年20.0μg/m3,下降至112 年13.7μg/ m3,改善率32%。分析近5 年各測站PM2.5 質量及主要化學成分濃度,皆呈現逐年下降 趨勢。其中,PM2.5 中的元素碳(EC) 下降36%,可能主要受益於近年來政府補助柴油車 輛汰舊及裝設防制設備;硫酸根離子(SO4 2-) 下降42%,主要可能受能源轉換及鍋爐汰 換政策影響。硝酸根離子(NO3-) 則下降19%,值得未來管制策略持續強化。 掌握近年空氣污染改善之健康效益 以衛生福利部各鄉鎮死因統計資料,分析臺灣本島的可歸因 PM2.5 年齡標準化死亡 率,並檢視臺灣空污近年於SDGs 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與96-100 年相比,106-110 年因PM2.5 暴露改善,年齡標準化可歸因死亡率下降36.6%。另推估若欲達成聯合國空 污SDGs 的綠色等級( 年齡標準化可歸因死亡率18 人/ 十萬人),我國平均PM2.5 需控 制到12.1μg/m3。 探討我國心血管疾病(CVD)、心臟病(CHD)、缺血性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下呼吸道感染(LRIs)、第二型糖尿病等個案,建立濃度及健康反應關係,並 估算相關疾病負荷與提出成本效益分析,建議PM2.5 年平均濃度管制標準為12 μg/m3 ( 最佳值為12.5 μg/m3,捨小數點取整數)。此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藉由本研究 研擬「面對空氣污染,你所需要知道的事」健康識能衛教手冊,並提供相關宣導單並公 布於網站上(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41),以提升 民眾健康防護。 未來展望 本計畫112 年已執行期滿,環境部將持續探討我國空氣品質與健康影響之關係,以 精進污染管制策略,維護空氣品質及民眾健康。 241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