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前瞻創新- 新農業 建構動植物健康安全防護網絡 (3/4)- 植物防疫檢疫技術之研發與應用推廣 完善有害生物監測網絡,提升作物健康安全與守護環境 農業部 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及促進產業永續發展,防治植物重要與新 興病蟲害之發生與蔓延至關重要,有助於提高農業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減少極端 氣候對農業生產之影響,更是實現聯合國SDGs 永續發展目標重要一環。農業部致力於 完善植物疫病蟲害監測與預警系統,開發環境友善資材、有害生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模式,並積極推廣應用該等科技研發成果,112 年針對推 廣場域已有效減少作物因疫病蟲害造成之損失至少40%,並提高作物產值至少4,950 萬 元以上。 提升病蟲害預警效能,預防及治療雙管齊下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病蟲害生態發生改變,對我國農業生產形成潛在危機。透過監 測預警,可有效協助防治策略提前布署。農業部為提升疫情監控效能,不斷升級優化植 物有害生物戰情平臺,參考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植物疫情監控模組,完成開發臺灣國內植 物有害生物戰情監測循環機制,及長期觀測儀表板程式應用分析與情境規劃,搭配物種 分布模型及氣候資料,穩定掌握害蟲分布,提前布局管理策略( 圖4-27),並開發有害生 物自動化監測技術,搭配氣候變遷下有害生物族群分布模擬及預警條件研究,全面提升 疫情預測效率及精準度。針對夜蛾類、果實蠅類及粉蝨族群已建立自動偵測系統,並於 宜蘭三星及臺中梨山地區建置甜菜夜蛾及東方果實蠅自動監測站點,透過API 介接技術, 讓數據即時更新於戰情中心;另完成開發水稻病害影像辨識軟體,模型預測準確度最高 達88%,大幅提升病蟲害監測效率。 19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