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自然碳匯:建立自然碳匯計量方法學,更新近十年收穫林數據資料,實測濕 地碳匯基線資料,並繪製全臺土壤碳儲量基線及潛力分布圖,完成繪製可耕 面積100%。此外,亦扣合環境部自願減量專案,完成農業碳匯方法學草案 5 式。 ( 四) 循環領域 1. 工業與民生廢棄物循環 (1) 建立循環再生氮化物晶片材料技術平臺。 (2) 開發精進核心高分子材研發技術2 案。 (3) 研發半導體廢氫回收技術,減少能耗達50%。 (4) 研發太陽能電池模組循環再製以及廢風力葉片化學解聚藥劑,其中化學 解聚藥劑達回收率>96%。 (5) 研發營建裝修板材循環技術,增加循環量2.9 萬噸。 (6) 整合跨機關資料,建置生物質、金屬化學品、無機資源與塑膠資源循環 資訊平臺( 串聯5 個機關資料)。 (7) 共7 家業者參與試行產品數位履歷資料,累計11,295 筆,涵蓋碳足跡、 碳標籤等資訊,並建置工具協助減碳效益評估。 2. 生物循環 (1) 推動高值化循環利用技術/ 材料,合計3 家廠商減碳效益可達2.4 萬噸 CO2e/ 年。 (2) 廢水處理與沼氣發電低碳合作3 案,減碳效益達5.26 萬噸CO2e/ 年。 (3) 媒合轉廢為能/ 生質燃料供需15 場次,減碳潛力達2.75 萬公噸以上。 ( 五)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1. 淨零綠生活 (1) 製作影音/ 圖文等媒體文宣,逾96 萬人次觀看,並透過場館活動推動淨 零示範10 場以上,提升社會淨零認知。 (2) 推動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補助14 案民間及社區團體。 (3) 改善重要展演場域之硬體碳排,包括臺中歌劇院與國家兩廳院,並完成4 案重要文化場域展演場館與電影院溫室氣體盤查( 含查證) 及能源健檢。 2. 綠色金融:我國綠電憑證發行累計351 萬張,本年度占總張數36%,並推動 我國綠電憑證接軌國際並簽署MOU。 15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