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低( 減) 碳領域 於112 年度共投入42.3 億,占本年度淨零科技方案總經費36.7%,階段目標 為降低原料碳排及製程減碳,提升設備能效與能源管理,推動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 1. 工業部門:於科研面已投入能源密集產業低碳技術研發,包括鋼鐵、金屬及 半導體產業等,並鏈結氫能之工業應用技術研發;於產業面則透過輔導、資 源挹注及合作促成,推動產業碳盤查及低碳化,據此加速企業淨零轉型。後 續將針對高碳排產業發展低碳製程,並推動規模化落地應用。 2. 住商部門:主要投入產業節能輔導與數據蒐集,協助產業進行能源管理。後 續應進一步研發節能技術及低碳建築技術,並逐步推動節能管理普及。 3. 綠運輸:已投入電動載具電池技術研發與零組件自主化,並研發智慧充/ 放 電管理系統;氫能載具則投入燃料電池技術及整車系統開發。後續將持續提 升電動載具能效,完備智慧充/ 放電管理,並推動氫能載具落地應用。 ( 三) 負碳領域 於112 年度共投入10.2 億,占本年度淨零科技方案總經費8.9%,階段目標為 建立本土CCUS 技術,推動產業鏈、先導場域並促進國營/ 民營企業合作;同時, 投入自然碳匯基礎科研,提升國內自然碳匯潛能。 1. 碳捕捉再利用:已投入科學基礎研發量能,並在有限資源下,鏈結產業進行 先導系統驗證以建立我國自主技術,並循此探討實務上如何降低捕碳成本與 提升捕碳效率。後續將發展足夠規模及長期驗證技術之場域,使碳捕捉量足 夠推動後續碳利用研究,擴大產業應用範疇。 2. 碳封存:已由不同單位投入潛力場址探勘,並規劃封存計畫之場址擇定、分 析及設計開發等階段之法規/ 範調適。後續將依循科研證據基礎建立封存模 場驗證,以先導場域作為碳封存的示範點,有效推動碳封存發展,並藉此提 升碳封存之社會準備度。 3. 自然碳匯:聚焦於基礎科學調查、資料盤點及方法學建立,完備科學基礎資 料及認驗證制度。其中,森林碳匯基於過往的研究基礎,已接軌國家溫室氣 體排放清冊,雖陸域碳匯之林業所在地與樹種等需由參數確認準確性,但已 初步投入發展增匯策略。後續除發展增匯策略外,也將與規劃可落地的產業 發展鏈結並價值化。 153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