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透過實體或虛擬的展示、出版、會議,轉譯輸出學術成果 結合實體出版與虛擬網路,多元展示中研院乃至臺灣社會的學術成果與數位文 化內容,提供結合聽覺、視覺的多層次、多向性體驗閱讀模式。同時藉此擴大社會 參與,聯合國內外各學研社群、產業及民間,薈萃數位文化研究發展之原生力量。 未來,數位文化中心擬打造一個串連現有技術平台的數位整合服務「Open Academy」,提供研究資料儲存管理、數位人文研究、研究成果展示與協作三大功能。 其將整合「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中研院文字辨識與校對平台」、「開放博物 館」及「參與平台」、數位出版、數位庫房,期望不僅能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各類需求, 更從而開創多元與嶄新的資料應用與研究模式。 ( 三)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 1. 人才延攬 中研院105 至112 年,陸續延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奇鴻先生、加 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呂桐睿(Todd L. Lowary) 先生、美國猶他大學教授李元斌先 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程淮榮先生與臺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鍾孫霖先生、 交通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林若望先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張卿卿女士、臺灣大 學教授陳于高先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彭威禮先生、美國科羅拉多礦物大學教授吳 台偉先生、交通大學張文豪先生、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吳朝榮先生、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 志浩先生來院,分別領導中研院細生所、生化所、數學所、分生所、地球所、語言所、 人社中心、環變中心、天文所、化學所、應科中心之量子光電專題中心、關鍵中心之海 洋能專題中心、基因體中心。此外,網羅了4 名特聘研究員:尤釋賢先生、陳祖為先生、 丘有納(Ionut Ciocan-Fontani) 先生、野仁(Bruce Alen Reed) 先生;與7 名研 究員:艾沃克(Elling, Volker) 先生、莫仲鵬先生、楊淑珺女士、程之寧女士、傅約翰 (Duncan, John F. R.) 先生、許文泰先生及竇依仁(Oran Doyle) 先生加入研究團 隊,為中研院帶來新的研究能量,提升國際視野與廣度和在國際學界的能見度。 然傑出人才延攬面臨全球激烈的競爭,前幾年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中研院仍 持續努力強化自身軟硬體設施,推動重要研究計畫,提升國際能見度,打造「中央研究 院」為一國際學術界重要品牌,以吸引頂尖學者。如無法專任於中研院,仍能以部分 的時間至中研院從事學術研究及活動。另中研院亦積極思考以共同執行研究計畫方式, 提供合聘學者更充分的研究資源,於院內推展重要研究主題,截至112 年12 月止,國 內各大學合聘中研院研究人員人數為312 人。另為延聘國內外特有領域或傑出之學者 3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