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別冊

2. 數位轉型:推動雲市集– 農業館和數位基盤計畫,促成1,274 家養殖漁與外銷潛力 作物業者使用數位工具及16 例數位聯盟轉型,整體產業鏈雲端使用率達44.3%, 數位營收占比34.1%。輔導中大型業者開拓B2C創新市場,強化品牌知名度,帶動 營收1.97 億元,增加國際營收9,231 萬元,提升農業數位化與國際競爭力。 ( 五) 加強農業與自然資源管理 1. 水資源管理:為健全灌溉區域土壤給水潛力,完成臺中及桃園灌區土壤水力特性調 查,覆蓋7.3 萬公頃。建置嘉南及彰化管理處農田水系基礎資訊,累計55.3 萬筆農 田灌溉圖資及4.1 萬筆灌排渠道資料,以作為灌溉用水估算的重要參考,提升水資 源管理效益,確保農田灌溉水源穩定。 2. 漁業資源管理:為強化海洋漁業資源管理,農業部提交大目鮪、黃鰭鮪及秋刀魚資 源評估結果給國際組織。調查8 種重要經濟物種資源變動,協助管理措施入法。結 合延繩釣、拖網技術,培育黑口、黃背牙鯛等種魚,放流111萬隻( 個) 稚魚、稚蟹, 增加潛在漁業資源產值720 萬元,穩固漁業資源。 3. 生物多樣性調查:農業部透過調查,建置22.2 萬筆生物多樣性資料,維運臺灣野生 植物、動物路死觀察、飛蛾資訊等資料庫,共計2,900萬筆。運用iNaturalist 平台, 蒐集農田生物時空分布資料,提升社會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此舉有助於掌握生物 多樣性現況,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 六) 提升農業整體韌性 1. 農業調適與防災:為應對氣候變遷,已建立玉米等9 種農業生產環境評估模式,用 於預警及氣候風險分析。透過龍眼與芒果自動判釋災損影像模型,能迅速判斷災損 並進行復耕。利用地動訊號建立崩塌判識系統,可判讀多起颱風期間的崩塌事件, 提高防災效能。針對高溫、乾旱等環境逆境,開發16 種作物之35 項調適技術,有 效降低農產品損失37%,提高農業防災及調適能力。 2. 淨零減碳與碳匯:針對21 項大宗品項進行碳排係數量測,並完成16 項重要農產品 碳足跡盤查,揭示碳排放熱點。通過開發34 項低排放作物栽培和電動農機具等技 術,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5,874 公噸CO2e/ 年。並推動30 處農業循環產業示範 場域,促成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量達240.6 萬公噸。另利用數位土壤繪圖技術,繪 製全臺表層土壤碳儲基線圖,初步估算表層土壤碳儲量為142 百萬公噸。 288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