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之科技研發績效 十四、氣象署於112 年2 月1 日起,精緻化預報逐3 小時天氣,時效由2 天延長為3 天,讓使 用者能掌握3 天內更為細緻的天氣資訊;此外,完成鄉鎮尺度高溫資訊相關系統布署, 於112 年6 月15 日高溫資訊鄉鎮燈號上線,更精細地提供鄉鎮市區( 含山地原住民區) 高溫燈號資訊,於6 月16 日首次發布鄉鎮尺度高溫資訊。另,為強化山區遊憩安全, 112 年辦理擴大「溪流遊憩預報及山區暴雨之溪水暴漲警示」試辦作業,辦理災防告警 細胞廣播發布服務,7 月1 日正式對外發布。全國19 個試辦流域共計發布117 場事件, 其中有效預警個案占62%。提早預警時效平均可達53 分鐘,較111 年提升15%。 十五、氣象署辦理全國氣象業務,包含氣象觀測、氣象預報、地震測報、海象測報、太空天氣 及氣象資訊服務與發布等。氣象資訊影響我國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災害防救、經濟生 活等各方面的決策,加上近年來全球興起許多重要的大趨勢(Megatrend),如氣候變 遷、新興科技、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目標(SDGs)、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人口 結構等,都與氣象業務息息相關。氣象觀測設施為資料蒐集與後續應用的基礎,亦為氣 象服務應用最上游之資料來源;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災害性天氣風險,須持續精 進先進的觀測設施及提升觀測技術,建構陸、海、空高時空觀測網( 含傳統及遙測),亦 須透過高質量、高密度的觀測網,強化新興觀測技術研發,而這些硬體設備之正常運作, 需有充足的人力及經費支援,才能維持觀測數據之穩定品質及產製精緻的氣象預報產品。 穩定的科技計畫經費支持,是氣象署永續發展氣象科技並持續進步的重要關鍵。展望未 來,氣象署將持續投入資訊應用能力之開發及氣候變遷資料整集、推廣氣候應用服務、 運用新興科技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強化災害天氣預報技術、促進觀測與數值模式 資料之運用以完善風險管理機制、進行極端海象事件模擬與分析研究,並提升地震監測 與即時警報效能,以強化國家社會災害應變的能力,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5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