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之科技研發績效 處理(Analog Post-processing) 技術修正原始模式不正確的降雨空間分布與量 值,且經3 至4 週降雨預報之長期預報表現評比後,建議採用14 天累積降雨產製 可信度高的機率型預報產品;發展2 至4 週動力統計預報,完成作物溫害決策支援 工具之建置,以及新增偏差修正與降尺度後之溫度預報來源,以輔助農業相關單位 參考具不確定性之氣象預報資訊進行防災決策。另,考量下游使用者需過渡方案來 調整適應與改變傳統思維,以突破舊框架,因此在原先規劃的決策工具中提供額外 兩種資訊,包括:(1) 以溫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高低來決定警戒燈號,以及(2) 呈現 未來14 天溫度預報的不確定資訊。113 年度已提供作物溫害決策支援工具予苗栗農 業改良場進行試用。 2. 在持續精進數值天氣預報系統並發展先進預報產品方面,包含完成1 公里混合式資 料同化模式之個案測試與參數調校,同時應用模式之垂直生波偏移參數提升模式預 報之運算效能;完成對流尺度系集預報系統擾動策略的擬定,並配合新一代超級電 腦主機之計算速度進行架構調整、更新WRF 預報版本和相應的穩定性測試;以容器 化(Dockerflow) 技術完成布署極短期預報技術溫度、露點溫度、相對濕度及風力 因子指引之0 至6 小時預報作業與產品發布流程建置。 3. 在強化颱風預報方面,於112 年5 月30 日起( 瑪娃颱風),除於警報期間提供風力 預測表格外,強化陸上強風特報發布。另,亦整合評估衛星等各式颱風觀測、颱風 風力之數值預報資料及人工智慧應用,開發符合臺灣特性及災防應用之不對稱暴風 半徑測報技術,於112 年7 月1 日起,針對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發布不對稱暴風半 徑現況資訊,並於7 月15 日泰利颱風完成首次發布資訊,提供各界更完整的颱風資 訊參考。 4. 在精進氣象雷達災防預警技術方面,為滿足氣象署強化降雨監測能力及各防救災單 位之作業需求,持續發展雷達10 分鐘QPE( 定量降水估計) 技術,利用雨滴譜統計 結果進行S 波段與C波段雙偏極化雷達之在地化QPE 改善,並以鋒面與午後對流 等多個案進行分析評估,結果顯示於近地面之QPE 準確度可明顯改善,同時提升即 時外延定量降雨預報準確度,強化於短延時強降雨的災防預警技術。以平行運算改 善與強化偏差校正技術的運算效能,發展基於「雷達系集資料同化系統」之「雷達 資料探勘方法」,提升「雷達資料探勘」效能,由逐時提升為逐10 分鐘快速更新的 極短期預報系統,提高預報精緻度,選定部分縣市,發展縣市尺度的「雷達資料探 勘」技術。以近5 年降雨與閃電資料,分析並更新午後對流達大雨機率表及閃電躍 249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