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要績效指標統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深耕基礎研究 重大科研突破 1. 發展海岸公路夜間浪襲與越波之影像判釋技術,應用影像判釋水 線變化及波浪溯升高程,以波浪溯升感測資料驗證;以及針對花 蓮台11 線人定勝天路段透過機器學習方式發展溯升/ 越波模型, 提供公路單位浪襲示警資訊作為交通管理之參考應用。 2. 創新研發本土化之國際機場空側容量評析技術( 多跑道機場),為 我國自主開發及可掌握之核心技術,並通過桃園機場公司驗證可 作為桃園國際機場空側規劃與管理之重要決策工具,可預判機場 平日或工程變動後之可能結果,進行不同方案比較,並可評估機 場跑道及空側場面施工可能衍生之轉機延滯或民眾權益受損等問 題,有助於我國國際機場營運朝數據化與模式化發展,並可提升 機場營運效能。 3. 建構運輸部門能源需求及溫室氣體排放之可計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並完成推估第3 期(115-119 年) 運輸部門能源需求及溫室 氣體排放基線。 4. 共出版32 本研究報告,包括陸運及港灣設施防災技術研究部分, 完成24 本研究報告;海空運科技研發部分,完成「應用大數據 技術建構國際機場潛在市場評析方法之研究」、「國際機場運作 模擬分析軟體系統規劃與建置(1/2)– 系統規劃設計與軟體單元 確立」等2 本報告;運輸部門深度減碳與調適策略研究部分,完 成「運輸部門淨零排放與溫室氣體減量推動工作暨評估模型強化 (1/2)」、「公路系統因應氣候變遷強化調適能力案例研析」、「鐵 路供需診斷數位分身軟體平台之建置(1/2)」等報告。 5. 氣象署完成墾丁及花蓮雷達站雙偏極化系統更新,累計完成本島 大範圍S 波段雷達網全面皆更新為雙偏級化的里程碑,2 個雷達站 分別於1 月與6 月開始例行性觀測與資料供應作業,除了提供更 多樣化的雷達觀測產品,亦顯著提升雷達觀測資料的品質及定量 降水估計的準確度,可藉以改善極短時定量降雨預報。相關資料 已逐步整合至雷達對外資料供應產線,供各界使用,同時亦導入 預報作業系統,提供預報員更高品質的雷達監測資料,改善劇烈 天氣監測與分析效能。 6. 參考美國國家國颶風中心(NHC)3 次仿樣函數(cubic spline) 及 美軍JTWC 4 象限之颱風不對稱暴風半徑資訊呈現樣態,進行歷 史個案評估。完成整合衛星等各式颱風觀測資料及颱風風力之數 值預報資料,開發符合臺灣特性及災防應用之不對稱暴風半徑測 報技術,包含完成導入客觀模式及觀測資料,開發颱風不對稱暴 風半徑現況編輯工具。於112 年7 月1 日起,針對西北太平洋地 區颱風發布不對稱暴風半徑現況資訊,並於7 月15 日泰利颱風首 次揭露,提供各界更完整的颱風資訊參考。 布局社會需求技術 關鍵社會需求技術 研發與應用效益 1. 於112 年2 月1 日起,精緻化預報逐3 小時天氣,時效由2 天延 長為3 天,讓使用者能掌握3 天內更為細緻的天氣資訊。 2. 完成鄉鎮尺度高溫資訊相關系統布署,於112 年6 月15 日高溫 資訊鄉鎮燈號上線,更精細地提供鄉鎮市區( 含山地原住民區) 高 溫燈號資訊,於6 月16 日首次發布鄉鎮尺度高溫資訊。 因科研設施而完成 之重大研發成果 氣象署完成利用雨滴譜統計結果進行S 波段與C波段雙偏極化雷達 之在地化QPE( 定量降水估計) 改善,並以鋒面與午後對流等多個案 進行分析評估結合雙偏極化雷達與雨滴譜儀觀測資料發展之雷達降 雨率在QPE 應用上之成效。 240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