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人才延攬與培 育 所培育之多元人 才或延攬人才投 入學研及產業成 效 14.「第二期智慧服務 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科技創新服務計畫」辦理中 小學行動智慧學習服務體驗活動及教師研習營,112 年累積參與人數達 2,724 人。辦理全世代智慧探索體驗基地營運服務,112 年參與人次達 9,076 人。與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合作討論教具設計與教學資源開 發,於科教館B1 打造1 處智慧實驗農園學習場域,營造沉浸式食農教 育情境教室,配合食農教育法發展食農教育,推動產地到餐桌減少碳足 跡的理念。並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ECity 新興科技推廣中心( 新 北市立板橋高中)、臺北市仁愛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梅期光創意科學 實驗室、大同大學CIO實驗室、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等教學團隊合 作創新課程。 推動多元平權 打造多元平權( 族群、性別、地 域)環境 「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透過課程培訓民眾操作電腦、平板電腦或手機, 學習生活數位應用,增進民眾數位能力。112年計47,780位民眾參與學習。 強化科技人文 素養 科技人文跨域人 才培育(如數位 藝術、數位文 史、數據分析應 用於人文議題之 人才等) 1.「智慧創新關鍵人才躍升計畫」培育非資訊相關系所潛力菁英學生,具 備以資訊軟體核心技術解決領域問題能力,112 年補助18 所大專校院推 動新興軟體領域之微學程計28 個,修習軟體開發工程實務重點課程之跨 域學生2,447 人次。 2.「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推動橫跨理工、商管、人文、社科 院系的跨域協作中心,創造跨域對話的機會,辦理跨域PBL 工作坊, 112年度共辦理7場臺灣能源轉型政策、2050淨零關鍵戰略PBL工作坊, 計有184 人次參與,參與對象包含國中生、高中生及大學生,參與大專 生的科系包含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電機系、電子系及企管系,成功將 淨零排放議題觸及不同年齡層及跨領域科系學生。亦辦理5 場能源課程 工作坊,共計295 名大專學生參與,藉此將2050 關鍵戰略相關知識及 議題帶入大學課程中,促使大專學生思考並引領探討未來能源相關議題。 3. 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第1 期共補助11 校、149 門低年級必修課程 翻新50%教學與評量設計、科技融入( 本計畫特別重視生成式AI 之影 響),覆蓋七個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門。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因應生成式 AI 趨勢,分析高中學習歷程中呈現的學習先備知能,引導設計學院教師 社群共備課程,翻新大一院系必修課程「色彩學」與「素描」。 4.「第二期智慧服務 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科技創新服務計畫」發表相 關學術論文共12 篇;組成相關合作團隊共16 組;培育聘用13 位專業 人才。辦理中小學行動探索學習體驗營活動89場次;形成課程教案30式; 製播科技知識、前瞻科技及符合108 課綱節目共144 集。 5.「第2 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教學研成果共提交48 份教研成果 和48 份學研成果,其中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設計MindFit 心理健康手環, 成為Garmin Health高峰會年度大獎賽唯一入圍的臺灣團隊。 完善資料治理 體制 完善可信賴的研 究資料管理 「國家圖書館人文社會學術性引用文獻資料擴增建置計畫」維運之「國家 圖書館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之研究資料管理重要達成效益如 下:提供分析統計學術期刊被引用數及其影響係數,亦呈現學者個人與機 構之研究能量與研究影響力相關統計;此等數據可提供評鑑個人、學術機 關及出版單位相關成果的影響力之參考,是學術評鑑的參考指標,可資政 府部門進行各類評鑑( 例如「國內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制度化」、教 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績效評鑑等業務) 的客觀佐證資料,有助於教 育部與國科會客觀地達成學術評鑑。 15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