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二、重要績效指標統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深耕基礎科學 • 重大科研突破 • 因科研設施而完成之重 大研發成果 112 年度中研院共有2,305 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I 資料庫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 被引用次數排名( 自102 年1 月1 日至112 年12 月31 日),所 收錄的22 個領域中,中研院有17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 進入該領域前1%,分別為:物理學、太空科學、臨床醫學、材料 科學、化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生物學與生化學、地球科學、 植物與動物學、環境與生態學、神經科學與行為醫學、工程學、 藥理與毒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電腦科學及社會科學。顯示 中研院在此17 個領域有數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具有 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 另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重視跨學門、跨領域之合作,懷抱 「深研臺灣、對話全球」的志向,針對臺灣本土政治、社會、經 濟與歷史文化,持續進行深入研究,並與國際學術社群展開合作 與對話,出版多本重要學術專書。 擴散科研成果 研發成果擴散 1. 中研院透過智財保護與技術技轉,致力於將研究人員利用公共 資金研發之智識成果,轉化為能滿足實際社會需求的應用,以 回饋社會造福人群,甚而提升國際競爭力。中研院將具社會應 用潛力之研發成果,採行適當的智財保護,於112 年獲得專利 73 件;同時積極促成學研界與業界間之互動與合作,與國內廠 商簽訂科技移轉合約70 件( 技術擴散國內),收入3,099 萬元; 國外172 件( 技術輸出國外),收入1,553 萬元;共收入權利金 559 萬元。 2. 中研院藉由科普平台《研之有物》、「知識饗宴」、「中研講堂」、 「院區開放( 含兒童科普日)」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科普 知識,啟發年輕學子對知識的熱忱,進而投入基礎科學研究。 人才延攬 延攬人才投入學研成效 中研院105 至112 年,陸續延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李奇鴻先生、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呂桐睿(Todd L. Lowary) 先生、美國猶他大學教授李元斌先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教授程淮榮先生與臺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鍾孫霖先生、交通大 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林若望先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張卿 卿女士、臺灣大學教授陳于高先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彭威 禮先生、美國科羅拉多礦物大學教授吳台偉先生、交通大學張文 豪先生、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吳朝榮先生、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志 浩先生來院,分別領導中研院細生所、生化所、數學所、分生所、 地球所、語言所、人社中心、環變中心、天文所、化學所、應科 中心之量子光電專題中心、關鍵中心之海洋能專題中心、基因體 中心。此外,也網羅了4 名特聘研究員:尤釋賢先生、陳祖為先 生、丘有納(Ionut Ciocan-Fontani) 先生、野仁(Bruce Alen Reed) 先生;與7 名研究員:艾沃克(Elling, Volker) 先生、莫仲 鵬先生、楊淑珺女士、程之寧女士、傅約翰(Duncan, John F. R.) 先生、許文泰先生及竇依仁(Oran Doyle) 先生加入研究團隊, 為中研院帶來新的研究能量,提升國際視野與廣度和在國際學界 的能見度。 11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