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別冊

別冊

2

別冊 中央研究院 ..................................................................5 國史館 ..................................................................... 39 行政院資訊處 ............................................................. 47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 ................................................... 55 內政部 ..................................................................... 63 國防部 ................................................................... 115 財政部 ................................................................... 127 教育部 ................................................................... 143 法務部 ................................................................... 167 經濟部 ................................................................... 191 交通部 ................................................................... 219 勞動部 ................................................................... 257 農業部 ................................................................... 273 衛生福利部 .............................................................. 291 環境部 ................................................................... 349 文化部 ................................................................... 377 數位發展部 .............................................................. 405 國家發展委員會 ......................................................... 427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447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 509 海洋委員會 .............................................................. 515 僑務委員會 .............................................................. 527 原住民族委員會 ......................................................... 533 客家委員會 .............................................................. 547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 553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 561 國立故宮博物院 ......................................................... 571 核能安全委員會 ......................................................... 579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 591 目次 3

4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中央研究院 摘要 過去一年,中央研究院( 以下簡稱中研院) 於成就全球頂尖研究方面,數理、生命、人文三 大學組在生醫技術、能源科技、氣候變遷、資通訊安全、生物醫學、植物農學、生態演化及生 物多樣性、基礎分子生物學、臺灣本土政治、社會、經濟與歷史文化等主題,均產出具相當影 響力的成果。中研院112年度共有2,305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I 資料庫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 自102 年1 月1 日至112 年 12 月31 日),所收錄的22 個領域中,中研院有17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該領域 前1%,顯示中研院在此17 個領域有數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並藉由國際學術交流、 鏈結與合作,提升中研院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 在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方面,中研院持續關注國家重大關鍵議題,適時給予建議或回應,並 透過各類演講與活動,廣傳科普新知,共享研究收穫。去(112) 年啟動淨零科技研發計畫,積 極投入具有減碳效益的五項前瞻淨零科技( 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光電、生質碳匯)。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藉由整合式的資源與平台,協助生技新創人才與團隊加速達成其產品化的進 程,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的活用,以此提升臺灣生技醫藥之國際競爭力及產出。並於南部院區成 立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將根據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及社會需求,選定關鍵議題,制定研究計畫, 並協助向政府提供建言。 在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方面,中研院持續強化軟硬體設施,推動重要研究計畫,吸引國際級 人才及拔擢國內傑出學者領導各研究單位,引進創新前瞻思維,又以中研學者計畫之合聘模式, 使傑出學者得以在其原單位執行具有原創性的研究計畫,並共享中研院研究設施及參與學術事 務,強化與大學合作,共同提升全國研究水準。此外,積極培育高教人才,透過深化國際研究 生學程、與國內各大學合辦博士班及相關學程、對博士後研究學者及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 的培育、鼓勵國內學人來院從事短期訪問或參與研究工作,及「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等措 施,輔以優良的研究環境與完備的學術量能,為年輕學子提供絕佳的學習場域,替我國作育優 質學人。 5

壹、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目標架構 中研院與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架構扣合情形如下所示。 目標二 完善科研體系,布局前瞻科技 子目標二 厚實基礎研究能量 策略( 一) 超前部署重點特色領域 措施1 推動長期科研發展,因應未來社會需求布局優勢強項 後量子密碼演算法實踐 1. 112 年度與中華民國資訊協會協辦密碼學理論會議 (TCC 2023)。自2004 年以來,每年由國際密碼研究 協會(IACR) 於世界各大城市辦理的理論性會議。本會 議聚集了研究量子、後量子及密碼學各個面向的學生和 研究人員,包含對已知範例(Paradigms) 的研究、針 對固有或看似固有的局限性尋求新的範例、尋求新的密 碼問題並尋求相對應範例。並於會議中頒發TCC Testof-Time Award 予對密碼研究領域具有顯著及長久影 響的研究人員。同場舉辦2023 年量子及後量子密碼學 研討會。實體參加人數207 人。 2. 於國際期刊與Indocrypt 2023 及ACNS 2024 國際會 議發表4 篇論文,包含:V. Hwang, C.-T. Liu, and B.-Y. Yang, Algorithmic Views of Vectorized Polynomial Multipliers - NTRU Prime, ACNS 2024, to appear in LNCS. H.-T. Chen, Y.-H. Chung, V. Hwang, and B.-Y. Yang, Algorithmic Views of Vectorized Polynomial MultipliersNTRU, Indocrypt 2023, will appear in LNCS.。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110-113 年) 6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貳、科技施政重點架構 中研院科技施政重點架構如下圖所示。 中研院任務為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 確立三項策略目標: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以激發同仁 潛能,引導超越。在成就全球頂尖研究方面,三大學組持續深耕基礎科研,開創關鍵突破之亮 點,及參與跨國合作計畫,開展國際科研互動,鏈結亞太學研機構,來提升國際能見度,帶動 學研發展。在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方面,以深厚的基礎研究動能,透過對國家關鍵議題的關注, 及與產學研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等,將研究成果轉化運用為具體的社會影響力,如發布政策建 議書、完善生技醫藥生態系、充實數位人文知識庫等,並藉由科普平台《研之有物》、定期舉 辦的「知識饗宴」、「中研講堂」、「院區開放參觀( 含兒童科普日)」等活動,以深入淺出的 方式分享科普知識,拉近學術研究的距離,啟發年輕學子對知識的熱忱,進而投入基礎科學研 究。在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方面,除積極延攬國內外優秀學人,也優化國際研究生學程培植優質 新血、與國內各大學開辦博士班學位;人文講座;公共議題與社會學等學程,並辦理博士後培 育計畫及人文博士候選人培訓,及實施「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等,以培育卓越新銳,並於 113 年新增「中研學者計畫」,加強中研院與大學的合作與互動,蓄積研發能量。 中研院任務 一、人文及科學研究 二、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 三、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 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 1. 三大學組研究發展 2. 深化學術倫理教育 3. 參與國際學術組織 4. 參與跨國研究合作 5. 國際學術合作交流 1. 永續科學研究 2.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3. 出版政策建議書 4. 技轉及育成 5. 科普教育 1. 合聘、延攬 2. 國際研究生學程 3. 合辦博士班學程 4. 博士後、人文博培 5. 博士生獎助金提升 案 7

參、經費與人力運用情形 一、經費總表 二、機關科技管理人才結構 (一)依學歷區分 (二)依專長領域區分 三、計畫人力總表 學歷 合計 博士 碩士 學士 專科 高中( 職) 其他 900 176 125 22 11 0 1,234 項目 會計科目 預算數( 千元) (a) 執行數( 千元) (b) 執行率(%) (c=b/a) 備註 合計 12,503,457 12,175,993 97.4 含前瞻預算數62,000 千元,執行數 52,106 千元。 一、經常門小計 10,332,281 9,912,686 95.9 1. 人事費 2,513,470 2,445,265 97.3 2. 材料費 1,017,389 904,502 88.9 含前瞻預算數10,350 千元,執行數 9,988 千元。 3. 其他 6,801,422 6,562,919 96.5 含前瞻預算數38,650 千元,執行數 34,760 千元。 二、資本門小計 2,171,176 2,263,307 104.2 因業務需要,致實際設備採購等資本支 出大於預估數,故依預算法第63 條規定 於各工作計畫項下各用途別科目之原預 算數百分之二十範圍內辦理經費流用。 1. 土地建築 158,716 249,159 157.0 2. 儀器設備 855,797 876,389 102.4 含前瞻預算數11,300 千元,執行數 4,814 千元。 3. 其他 1,156,663 1,137,759 98.4 含前瞻預算數1,700千元,執行數2,544 千元。 單位:人年 研究員級 副研究員級 助理研究員級 助理級 技術人員 其他 合計 413 214 164 41 109 0 941 註:上表( 一)、( 二) 係中研院研究人員、研究技術人員及行政技術人員合計總人數,至上表( 三) 僅係中研院研究人 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合計總人數。茲因上開二項人力調查所涵蓋人員類別不同,人數自然有所差異。 專長領域 合計 理 工 醫 農 人文 社會( 含商) 其他 190 142 168 186 266 282 0 1,234 8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肆、主管機關整體科技研發績效說明 一、科技施政目標與具體產出效益總表 科技施政目標 與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一般科技施政計畫 11,489,736 91.9 11,172,166 持續厚實研究基礎,成就全球頂尖研 究,並透過國際互動擴大研究動能,提 升國際學術競爭力;以基礎研究出發, 快速且彈性地回應社會關鍵議題( 如淨 零、量子等),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 攬國內外優秀學人,培育與發掘傑出研 究人才,厚植高階人才庫。 / 關鍵新穎疾病治療技 術開發計畫 265,308 2.1 265,308 1. 成功建立scale up mRNA整體生 產技術,包含提高整體生產回收率達 50%以上及高品質的產品規格。相 關技術平台於112 年9 月正式對外 提供服務。 2. 成功研發「早期肺癌高復發預測套 組」。 開創蛋白質醫學及生 技產業計畫 30,000 0.2 30,000 1. 協助院外團隊有效地使用設置於中研 院的高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 設施。 2. 臺灣蛋白質團隊及其國際合作團隊 ( 來自10 國家) 以使用XFEL 技術在 原子解析度下直擊DNA光解酶酵素 的修復過程,成果論文已發表在《科 學》(Science) 上。 大數據導向之精準育 種計畫 17,000 0.1 17,000 1. 整合熱影像與光譜資料,建立可用來 預測植物逆境的光譜模型。 2. 持續建立番茄全外顯子體定序基因庫 之技術,可應用於大規模之基因變異 分析。 資料安全研發及人才 培育計畫 22,962 0.2 22,962 1. 已完成資料政策白皮書之部份初稿。 2. 完成點對點加密的行事曆、雲端文件 等加解密應用服務。 建構動植物健康安全 防護網絡 6,339 0.1 6,339 已完成將篩選而得的抗新冠病毒 Omicron變異株BA.1之抗體,來進行 ELISA測試。 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 研發平台推動計畫 19,166 0.2 19,166 1. 建置高經濟價值與國際標準之植物性 生物材料。 2. 研發優質植物性添加劑用於食用動物 之保健。 3. 開發人用之保健植物添加物或植物 藥。 9 中研院法定任務 國科會政策額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科技施政目標 與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 量子科技研究基地核 心設施建置計畫 294,249 2.3 294,249 完成10 項儀器採購:自動化光學顯微 分析系統、半導體元件特性分析系統、 桌上型無光罩雷射曝光系統、共軛焦拉 曼光譜顯微影像系統、真空變溫探針量 測系統、超高真空鍍膜與分析系統、冷 場發高解析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超高精 細光學數位顯微鏡含八吋晶圓全自動電 動載台、旋轉蝕刻清洗暨電漿蝕刻後旋 轉清洗設備、量子電腦及低溫半導體用 稀釋冷凍機。 「淨零排放」基於 2050淨零減碳之前 瞻性科技開發與實 踐規劃 296,697 2.4 296,697 1. 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研發。 2. 地熱資源區位調查與探勘技術研發。 3. 海洋能環境調查與探勘技術研發。 4. 生質碳匯技術研發與固碳效益研究。 5. 高轉化效率光電模組技術之研發與應 用。 建置分散式區域規模 之大型儲能系統,推 動綠能產業發展計畫 ( 前瞻) 42,000 0.3 33,536 1. 發展無氟鋰金屬電池用電解液且成功 導入硫系鋰金屬電池。 2. 完成鈮系氧化物負極材料全電池量 測。 3. 快充用高壓新型電芯能量密度達 130Wh/Kg,與傳統快充相比提升 1.7倍。 4. 調頻用高壓新型電芯能量密度達 330Wh/Kg,與主流市場相比提升 2.5倍。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 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 -環境物聯網產業開 展計畫-高解析度空 氣品質診斷與預報模 式( 前瞻) 20,000 0.2 18,570 1. 建立應用高解析度空品模式進行重大 空污事件視覺化分析之標準作業程 序。 2. 執行特定都市重大空污事件的成因診 斷研究,產出案例診斷報告。 合計 12,503,457 100 12,175,993 10 國科會政策額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二、重要績效指標統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深耕基礎科學 • 重大科研突破 • 因科研設施而完成之重 大研發成果 112 年度中研院共有2,305 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I 資料庫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 被引用次數排名( 自102 年1 月1 日至112 年12 月31 日),所 收錄的22 個領域中,中研院有17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 進入該領域前1%,分別為:物理學、太空科學、臨床醫學、材料 科學、化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生物學與生化學、地球科學、 植物與動物學、環境與生態學、神經科學與行為醫學、工程學、 藥理與毒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電腦科學及社會科學。顯示 中研院在此17 個領域有數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具有 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 另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重視跨學門、跨領域之合作,懷抱 「深研臺灣、對話全球」的志向,針對臺灣本土政治、社會、經 濟與歷史文化,持續進行深入研究,並與國際學術社群展開合作 與對話,出版多本重要學術專書。 擴散科研成果 研發成果擴散 1. 中研院透過智財保護與技術技轉,致力於將研究人員利用公共 資金研發之智識成果,轉化為能滿足實際社會需求的應用,以 回饋社會造福人群,甚而提升國際競爭力。中研院將具社會應 用潛力之研發成果,採行適當的智財保護,於112 年獲得專利 73 件;同時積極促成學研界與業界間之互動與合作,與國內廠 商簽訂科技移轉合約70 件( 技術擴散國內),收入3,099 萬元; 國外172 件( 技術輸出國外),收入1,553 萬元;共收入權利金 559 萬元。 2. 中研院藉由科普平台《研之有物》、「知識饗宴」、「中研講堂」、 「院區開放( 含兒童科普日)」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科普 知識,啟發年輕學子對知識的熱忱,進而投入基礎科學研究。 人才延攬 延攬人才投入學研成效 中研院105 至112 年,陸續延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李奇鴻先生、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呂桐睿(Todd L. Lowary) 先生、美國猶他大學教授李元斌先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教授程淮榮先生與臺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鍾孫霖先生、交通大 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林若望先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張卿 卿女士、臺灣大學教授陳于高先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彭威 禮先生、美國科羅拉多礦物大學教授吳台偉先生、交通大學張文 豪先生、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吳朝榮先生、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志 浩先生來院,分別領導中研院細生所、生化所、數學所、分生所、 地球所、語言所、人社中心、環變中心、天文所、化學所、應科 中心之量子光電專題中心、關鍵中心之海洋能專題中心、基因體 中心。此外,也網羅了4 名特聘研究員:尤釋賢先生、陳祖為先 生、丘有納(Ionut Ciocan-Fontani) 先生、野仁(Bruce Alen Reed) 先生;與7 名研究員:艾沃克(Elling, Volker) 先生、莫仲 鵬先生、楊淑珺女士、程之寧女士、傅約翰(Duncan, John F. R.) 先生、許文泰先生及竇依仁(Oran Doyle) 先生加入研究團隊, 為中研院帶來新的研究能量,提升國際視野與廣度和在國際學界 的能見度。 11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人才培育 所培育之多元人才 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就讀本學程之外籍生有344 名,約占在學生總 數之61%,且國籍分屬於47 個國家,深具國際化水準。學程迄今 共培育783位畢業生,於知名學術期刊發表逾2,400篇學術論文, 多數畢業生持續擔任博士後或從事教職,在學術教學研究貢獻一 己之力,亦有許多畢業生受到醫學、生技、資訊科技等知名企業 所延攬。近半數畢業生選擇留在臺灣服務,包含中研院聘用之248 位優秀的畢業生繼續在院內擔任博士後研究學者。 此外,中研院於112 年5 月訂定「中央研究院與國外大學合作培 育國際博士生計畫(TIGP-X) 試行要點」,藉由雙邊研究人員共同 推動並執行計畫,以延攬國際博士生來中研院進行中長期研究, 達到國際合作的實質成效。為拓展人才培育管道,廖院長率團於 112 年7 月出訪波蘭、立陶宛、捷克等國,以及8 月出訪日本學 研機構,極力宣傳此一計畫,獲熱烈迴響。現已有來自美國、英國、 日本、法國、波蘭等國之18 位優秀博士生獲選來院進行博士論文 研究。 辦理跨領域國內博士班學程(Degree Program, DP):中研院藉 著跨領域學程之開設,因應科技發展需求,提供相關領域不足的 師資和研究資源,培養跨領域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且開辦迄今獲 得所有合作大學之支持,並表示這些學程係以具前瞻性及競爭力 的跨領域研究為主題,且結合當前國家科技、產業政策所需,盼 能持續推動,如此不僅能強化與國際研究社群接軌,更有助於促 進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學程目前共有150 名博士 生就讀,亦培育了159 位畢業生。 強化科技人文 素養 科技人文跨域人才培育( 如數位藝術、數位文史、 數據分析應用於人文議題 之人才等) 為培育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建立基礎人文教育,中研院與國 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合作辦理「中央研 究院人文講座」,期能藉此提升臺灣學生整體人文素養。 人文講座每學期在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 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道德思考等六大領域開設課程。各期 教授科目與授課教師均作不同安排。截至113年1月止,共計開辦 了114門課,修課人次約5,334名。另邀請講座教師拍攝課堂授課 影片,並上傳YouTube頻道及人文講座網站,開放社會大眾線上 觀看,形塑人文素養。 此外,因中研院人文講座於112年秋季班起正式推出「文化感 性」、「民主與異議」及「生命政治」3個微學程,目前已拍攝召 集人宣傳微學程之影片3支,另拍攝主持人簡介講座之影片1支, 皆於本講座YouTube頻道上架。 12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提升國際影響 重大國際合作與鏈結成果 1. 中研院於2019 年與美國國家醫學院(NAM) 簽署合作備忘錄, 與多個國際學研機構共同推動「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預計5 年內投入3,000 萬美元,以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為目標,向全球 徵求跨學科領域且具創新前瞻思維的研究計畫。2020 年第一輪 計有5 組臺灣團隊自118 件創新申請計畫中脫穎而出;2021 年 第二輪計有7 組臺灣個人及團隊通過評選;2022 年第三輪計有 8 組臺灣個人及團隊通過評選;2023 年第四輪計有7 組臺灣個 人及團隊通過評選,除各將獲得每年5 萬美元( 至多2 年) 之 研究經費外,並於2023 年9 月受邀出席NAM舉行的線上創新 高峰會與世界各合作單位、相關學者及研究人員、投資者及創 新者一同分享交流研究成果。 2. 中研院於112 年7 月中旬由廖院長率學術諮詢總會、學術暨儀 器事務處、國際事務處等主管一行9 人出訪波蘭、立陶宛、捷 克等國家之高等科研機構,參訪單位計有國家科學院、教育科 學部、工業研究院、知名大學等。此行不僅是作為近期這三國 科學院長來院拜會之回訪之旅,更拓展中研院與此三國之與官 方科研部會、知名大學之合作管道,有助於未來持續推動合作 研究計畫及共同培育高教人才。院長隨即於8 月率秘書處、法 制處、智財技轉處、國際事務處等主管及高階公務員一行13 人 赴日本拜會理化學研究所(RIKEN)、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 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 等單位,除探討科研合作外,更依訪團 性質分別就「國際合作與人才培育」、「媒體公關與科普教育」、 「智財技轉及法制管理」等議題進行深度討論,成果豐碩。 此外,中研院為促進與英國之雙邊學術合作,邀請英國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 副院長兼外事秘書Alison Noble FRS 帶領下, 一行23 人於112 年11 月中旬來臺,於15、16 日在中研院舉 行"UK-Taiwan Bi-lateral International Meeting"。開場時由 廖院長以"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lutions to Taiwan’s Net-Zero Problem" 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之後分為"Climate Change, Energy and Car-bon" 及"Marine Biodiversity and Biogeochemis-try"2 項主題進行平行會議共計32 場短篇演說。 促進產業淨零 轉型 • 打造淨零轉型生態系 • 淨零科技運用效益 • 關鍵淨零轉型技術研發 數 中研院於112 年啟動淨零科技研發計畫,積極投入具有減碳效益 的五項前瞻淨零科技( 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光電、生質 碳匯),後續亦加入其他主題計畫來多面向推動淨零科技研發。截 至112 年底,已核定11 支計畫,並已舉辦1 場技術發布會( 去碳 燃氫發電技術)。為求技術之可行性並加速實踐,中研院推動計畫 過程中與4 間外部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協議( 中油、台電、國研 院、富邦集團、聯華氣體),更與超過30 間企業進行技術交流討 論或是零組件採購之合作,未來將持續對外建立實質合作關係, 打造淨零轉型生態系。 13

三、科技研發績效對機關總體施政之貢獻,以及對科技政策落實之貢獻 ( 一)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 1. 數理科學組:中研院「數理科學組」長期進行數學、物理、化學、統計、天文學等 基礎學科研究,為人類增加新知識;也投入相當多資源在生醫技術、能源科技、氣 候變遷、資通訊安全等社會關注議題,努力將科學研究的產出用於解決國家與社會 面臨的重要問題。112 年在暗物質、臺灣地動觀測、後量子密碼學、細胞外泌體、 電池材料、城市熱預警等研究主題,均有亮眼的成果。選列六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 搜尋宇宙暗物質的嶄新實驗訊號 暗物質現有的偵測方式,為其與原子核或電子的彈性散射。此方法的可觀察能 量極低,且缺乏其他訊息互補。中研院物理所粒子物理研究團隊提出新構想,在超 新星爆炸後,以暗物質與探測器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餘暉(afterglow)」作為搜尋 暗物質的新實驗訊號。超新星爆炸中釋出巨量的微中子,可將其動能轉移到宇宙中 的暗物質。這些「加速暗物質(Boosted Dark Matter, BDM)」到達地球後,可 在大型探測器中產生獨特的訊號。此外,BDM事件之飛行時間分布不僅異於超新星 初始微中子及電磁波訊號,對該事件之觀測更可作為暗物質確鑿之證據,進而對其 質量與交互作用散射截面積提供重要且有力的線索。此研究使用日本超級神岡實驗 (Super-Kamiokande) 的數據,分析超新星SN1987a 事件可能產生的BDM,對 質量在百萬電子伏特以下暗物質的散射截面積得到嶄新的限制。相較於之前透過宇 宙射線產生的BDM,此方法將散射截面積的限制範圍下推了多個數量級。此外,未 來實驗將能觀測由銀河中心超新星產生的BDM,其靈敏度範圍更可進一步拓展搜尋 暗物質的參數空間。 14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2) 臺灣宜蘭地區之區域和場址特定地動預測模型之開發 本研究在獲得的地動數據基礎上,呈現在臺灣東北部的宜蘭沖積盆地,開發區 域和場址特定地動模型(GMM) 的過程。開發過程通過校準Phung 等人(2020 年) 以臺灣整體為開發目標的ergodic Ph20 GMM進行。強地動數據的來源包括來自 淺層地殼和俯衝帶的事件,地震距規模(MW) 範圍從4.0 到7.6,距離短於200 公 里的記錄,以及震源深度達150 公里。分析結果所到的區域模型考慮了ergodic Ph20 GMM無法捕捉的特殊情況,如:源類型效應的差異、來自VS30 局部場址 效應的調節、由於深層沉積盆地導致長周期譜項增強。局部模型的標準差遠低於 ergodic 模型,特別是對應於場址之間變異性(φS2S) 的標準差分量,表明本研究 成果有更好的場址特徵描述可以顯著降低地動估計的整體不確定性。 15

(4) 經膜蛋白修飾之乳癌細胞所分泌之大及小粒徑胞外體可調節其於活體內的生物分 布和致癌潛力 本研究發現,相較於上皮細胞和較低惡性的乳癌細胞,侵略性的乳腺癌釋放 更多大型胞外體(bEVs;>200 nm)。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小型EVs(sEVs;<200 nm) 已被廣泛研討,但大型胞外體(bEVs) 在EV研究領域中尚未受到重視與研發。 本研究是第一個正確檢測並系統比較乳腺癌bEVs 和sEVs 於活體內生物分布和致癌 潛力的研究。本研究發現及建立的多重解析度EV報告基因PalmGRET,為未來EV 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包括EV診斷和治療應用。 (3) 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後量子簽章系統選拔:MEDS 簽章系統 MEDS 密碼系統是由中研院資訊所Ruben Niederhagen 副研究員等人所設 計,為一種可抵禦量子電腦攻擊的數位簽章系統。MEDS 是基於矩陣碼等價問題所 設計,建構方式比許多其他系統單純,且具有簽章大小較小等優勢。MEDS 目前被 投稿至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 所舉辦的後量子密碼標準化過程,未來有 機會被NIST 選定標準化。 16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5) TFSI- 陰離子與MoO3-x 氧缺陷之相互作用提升陽極支撐之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的 離子電導率 固態電解質應具備高離子導電度、低界面阻抗、優良機械性能和穩定性。儘管 聚乙烯氧化物被廣泛研究作為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的潛在聚合物基材,但其存在離子 導電度低、易燃、鋰枝晶生長和機械強度差等問題。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開發一種 具有氧缺陷三氧化鉬納米皮帶作為被動納米填充劑的複合陽極支撐固態聚合物電解 質,以解決這些問題。三氧化鉬納米皮帶的合成簡單、經濟且可量產,可實現固態 聚合物電解質的大規模生產。相對於單純聚乙烯氧化物的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具有 5%三氧化鉬納米皮帶的複合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在60℃時表現出較高的離子導電度 (4.28×10–4 S cm-1)、較佳機械強度,卓越的充放電循環性能和較低的燃燒性。 離子導電度的提升來自鋰鹽在氧缺陷作為路易斯酸位點存在的情況下有較佳的解離 性,以及氧缺陷三氧化鉬納米皮帶可提供較短擴散途徑。我們的研究是第一次在反 應過程中使用氣相色譜和質譜法評估納米填充劑如何影響固態聚合物電池中氣體產 物的生成。在60℃條件下,一個電池,包含磷酸鋰鐵陽極、複合固態電解質,以及 一個鋰陰極,在第50 個循環以0.1C的速率提供了約145 毫安時每克的容量。 17

(6) 針對亞熱帶城市共同設計的熱預警系統 與高溫相關的重大傷亡事件突顯了建立熱健康警報系統(HHWS) 的迫切性。本 文介紹一個基於證據的、透過參與利害關係人的協同設計過程所開發的臺灣臺北市 的試點HHWS。在協同設計的過程中,確定了與生物氣象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 以及風險溝通方面相關的政策,知識差距則由後續的研究發現予以填補。生物氣象 學的結果顯示,2016 年臺北市居民至少有100 天處於對健康有潛在危害的濕球球 溫度(WBGT) 水平之下。使用溫度而非WBGT 可能會漏掉使用WBGT 識別的熱點 和時段,強調採用適當的熱指標的重要性。至於風險溝通,評估發生頻率以避免過 於頻繁的警告,這可能使公眾麻木並消耗資源。在整合知識並調解不同的偏好和觀 點後,科學團隊和臺北市政府於2018 年共同實施這個試點HHWS;相應的措施由 十個市政府部門/ 辦公室制定並執行。這個試點的結果成為在2021/2022 年建立全 國範圍的熱警報應用程序的有用參考。在互動的協同設計過程中學到的經驗提供建 立全球HHWS 的寶貴見解。 18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2. 生命科學組:中研院「生命科學組」在生物醫學、植物農學、生態演化及生物多樣性、 與基礎分子生物學方面持續有多項突破性進展:在「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生命組 研究同仁致力於疾病成因、預防與治療策略的探討。針對新冠肺炎預防及治療的新 策略,同仁們開發出廣效型抗體藥物及奈米疫苗以對抗變種新冠病毒。同仁們也致 力於開發廣效單劑性奈米流感疫苗、使用幹細胞衍生的心肌細胞再生恆河猴受損的 心臟組織、破解寡醣癌症疫苗的抗原呈現機制,發現植物半乳醣脂活化免疫可治療 大腸癌,以及找出治療氣喘的重要潛在標的。在「植物農學」方面,利用基因轉殖 成功地增加稻米維生素B1 的含量;發現光呼吸作用在「氮」循環上的新角色;從單 一細胞探究植物木質部的發育與演化;植物怎麼維持非生物逆境記憶;怎麼將致病 蛋白一號轉化成全身防禦細胞素。在「生態演化及生物多樣性」方面,由深海沉積 物發現魚類生態與海水溫度具有密切關係;建置全球鳥類鳥巢特徵資料庫,提供剖 析鳥類的繁殖成功資訊;開發利用腸道菌改善「高雄性素血症」。在「基礎分子生 物學」方面,發現「機械波」促成受傷後再生速度,解開兩百多年生物界的謎;表 觀遺傳調控因子RNF20 如何調節新生心肌細胞極化;抗菌胜肽破壞細菌膜的機制; 以人工智慧加速蛋白質設計與提升酶活性;蠔菇如何藉由揮發性酮類麻痺及殺死線 蟲;細胞核運輸蛋白參與轉錄調控的非典型功能;精準偵測乳癌轉錄體中的分子間 的RNA剪接。這些成果在基礎科學研究上均是領先國際的新發現,同時為未來的實 值應用建立扎實的研究根基。選列六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 跨領域合作在斑馬魚尾鰭發現「機械波」 為什麼會再生的動物,再生速度總是跟 受傷程度成正比?這是一個困擾生物學家超 過250 年的奇特現象。中研院細生所陳振輝 及物理所林耿慧組成跨領域團隊,發現斑馬 魚利用「機械波」及時偵測受傷發生的位置, 以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合和再生反應。此一 意外發現在2023 年六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 然物理》(Nature Physics)。 19

(2) 植物光呼吸作用是無用的碳循環嗎?甘油酸轉運蛋白NPF8.4 之研究發現光呼吸 作用在「氮」循環上的新角色 光呼吸作用是個複雜過程,將RuBisCO氧化反應所產生的二碳化合物轉換成 三碳化合物,以便重新進入卡爾文循環中。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光呼吸 作用並不是一個無效循環。發現NPF8.4 位於液泡膜上、NPF8.4 突變株呈現較低的 液泡甘油酸含量、以及在卵母細胞表達系統中檢測到的NPF8.4 甘油酸外排活性, 這些結果顯示NPF8.4 是液泡膜甘油酸轉運蛋白,負責在氮缺乏環境下,將光呼吸 作用碳代謝中間物甘油酸送進液泡中隔離,以降低碳的代謝,並維持細胞內碳和氮 含量的平衡。研究顯示,氮缺乏會誘導光呼吸作用,以幫助植物渡過缺氮的逆境, 與胺基酸之間的轉換。另外,此研究意外發現除了葉綠體、過氧化酶體和粒線體外, 液泡也參與在光呼吸途徑中,幫助調節甘油酸在液泡外的平衡狀態,這種調節能減 緩植物在缺氮下的生長遲緩與早期衰老。研究顯示,光呼吸作用在氮之代謝循環中 具有新的功能。 20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3) 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及CCL4L2 是影響氣喘類固醇治療效果的關鍵 儘管吸入性類固醇藥物已被廣泛的作為第一線氣喘治療用藥,但是部分病人症 狀卻不一定能夠得到緩解。近年來,嗜中性球及其分泌的胞外誘捕網(NETs) 被發現 與氣喘症狀的嚴重性有關聯,本研究目的即是為瞭解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在氣喘中 扮演的角色。運用群集分析等生物資訊技術來分析氣喘病人血液的基因轉錄體數據, 並結合細胞及小鼠氣喘動物模式實驗,來探討基因、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氣喘的 關聯。研究發現造成氣喘控制不良的基因群與嗜中性球的生物路徑有關,而嗜中性 球胞外誘捕網的生成量,可以用來預測氣喘病人對吸入性類固醇治療是否可以緩解 氣喘症狀,同時也證實去氧核醣核酸酶I(DNase I),透過阻礙嗜中性球胞外誘捕 網的生成,比吸入性類固醇更能有效抑制嗜中性球所引發的呼吸道發炎反應。針對 嗜中性球基因轉錄體的分析也發現,對吸入性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有較高的 CCL4L2 基因表現,且CCL4L2 的表現量也與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的生成量呈現顯 著的正相關性。本研究的成果顯示,對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氣喘病人, 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及CCL4L2 是可發展的潛在治療標的。 21

(4) 人類心肌再生在恆河猴心肌梗塞治療模式中取得突破 中研院生醫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尖期刊循環 《Circulation》上發表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證實透過移植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 細胞(iPSC) 衍生的內皮細胞和心肌細胞,可以成功再生恆河猴受損的心臟組織並提 升心臟功能,搭建岀下一步通往臨床試驗的橋梁。心臟衰竭是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 之一,肇因於人類的心臟缺乏自我修復或組織再生的能力。謝清河實驗室的研究顯 示,將iPSC分化的內皮細胞和心肌細胞一同移植至小鼠及恆河猴心臟受損區域, 可以顯著提升移植心肌細胞的存活率和成熟度,同時促進血管的新生,以恢復心臟 功能,並且抑制心律不整副作用的產生。研究標題為「結合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 胞衍生之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以治療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受損心臟」,發表於2023 年10 月31 日的《Circulation》上,期刊影響因子高達39.9,是心血管研究領域 影響力最大的學術期刊。該研究為一跨國合作計畫,主要人員包括中研院生醫所謝 清河研究團隊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Tim Kamp教授和Tim Hacker 博 士等。這一突破性的研究不僅在學術上有所建樹,更為心臟疾病治療開啟一扇希望 之門。 22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5) 深海沉積物揭示魚類生態與海水溫度具有密切關係 透過位於西南赤道太平洋,所羅門海深海岩芯中保存良好的魚類耳石(otolith) 化石,研究團隊重建過去46 萬年來五次冰期與間冰期的深海魚類組成,透過生物多 樣性統計與古海水溫度紀錄進行交叉分析比對。此研究主要顯示出中層洋帶的各種 魚類與海水溫度具有高度動態相關性,當海水溫度較低的冰期來臨時,魚類的多樣 性較高,但是總量較低;而當海水溫度較暖的間冰期時,多樣性則變低且總量變高, 僅有少數幾種耐高溫魚類能夠大量生存,如燈籠魚科及海鰗鰍科的魚類。此外,更 重大的發現是在過去海水水溫比現代更暖的「超級間冰期」環境中,魚類的多樣性 與總量都急遽下降。探究其中的原因,團隊發現魚類多樣性與總量分別有不同的溫 度調適梯度,在臨界值上具有約2 度左右的差異。這項研究是第一個長時間尺度與 高時間解析度並存的魚類化石紀錄,也是首次能夠確認熱帶地區深海魚類多樣性與 總量和海水溫度在冰期與間冰期時間尺度上有連動關係。這個研究讓我們加深了海 洋暖化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理解,並對未來評估魚類群聚可能受到的衝擊具有重要且 急迫的警示作用。 23

(6) 以病毒刺突蛋白結合區設計出可產生持久且廣效中和性抗體的新冠肺炎奈米疫苗 儘管目前已有數個新冠肺炎疫苗通過認證或可緊急使用,但疫苗的安全性、對 抗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的能力及長期的保護效力仍是需要關注及改善的問題。在這 項研究中,我們首先利用奈米疫苗技術平台,結合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 區,開發出ASD254蛋白奈米疫苗。相較於以傳統鋁鹽作為佐劑的Alum-RBD疫苗, ASD254 蛋白奈米疫苗可更有效率的刺激出高效價的受體結合區特異性抗體,且其 誘導出的中和性抗體效價為Alum-RBD疫苗的10 到30 倍。接種ASD254 蛋白奈 米疫苗可有效的保護免疫小鼠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攻毒小鼠肺部中,偵測不 到具感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並減少了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肺部病理 變化。此外,高效價的中和性抗體可在接種ASD254 的小鼠體內維持至少一年而沒 有顯著的下降,且免疫後一年的小鼠血清仍可有效的中和新型冠狀病毒高關注變異 株,包括B.1.1.7(Alpha)、B.1.351(Beta)、P.1(Gamma)、B.1.617.2(Delta) 和B.1.1.529(Omicron) 變異株。總結而言,我們證實ASD254 奈米蛋白疫苗具有 高度的免疫原性及穩定性,是個具有潛力的次世代疫苗。 24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3.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研究同仁秉持學術專業與熱忱, 懷抱「深研臺灣、對話全球」的志向,針對臺灣本土政治、社會、經濟與歷史文化, 進行深入研究,並與國際學術社群展開合作與對話。同仁的研究成果不僅希望對於 知識創新與教育傳播做出貢獻,提供政府制訂政策之參考,也希望促進臺灣與世界 的彼此認識與連結,共同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112 年度的研究成果豐富,重要成 果簡介如下:出版多本重要學術專書,內容包括:中國宋代印刷術與醫書書寫的關係、 宋代歷史書寫中的修辭分析、中國近代「啟蒙運動」的百年歷史、中國參謀總部的 制度史與中國近世軍事思想、以中央政治學校為例探討抗戰時期中國地方治理試圖 仿效西方行政科學的成效、中國近代文學作品中「以俄為師」的主題。其他重要學 術期刊研究內容包括:中國青銅器時化的性別角色、十八世紀清朝的新疆地理知識、 徒步進香神聖感所關係的身體修行與科技媒體、從慈濟大體捐贈看大眾人文主義的 興起、大洋洲文化治理、哈金的移民小說、佛教「萬物無定性」的思想、臺灣早期 移民的原鄉九龍生計圈、臺灣文化協會、日治時期臺灣的洪水治理,以及語言學研 究。社會科學方面,經濟、政治、社會、法律各領域均有重要成果,研究內容包括: 臺灣防疫熔噴設備國產化的過程、生育與教育選擇與人口及結構轉型的關係、總體 政策不確定下的政府支出效果、開放經濟下防疫政策對抗COVID-19 疫情的政策效 果、臺灣變遷中的婚前親密關係、臺灣海上犯罪網絡分析、美國政治體制中總統或 國會對行政規則制定的影響力較顯著、議會內閣制下的反對黨對政府主導地位的挑 戰、從戰略伙伴的角度論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以法國「公共服務過錯」責任 為例論國家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的法律邊界問題、自由軟 體授權的相關論辯與反思、運用數位口腔衛生的生物標記偵測認知能力下降的研究、 以知識本體方法建構語意地理資訊系統框架的新發現,以及一貫道在泰國的傳教情 形等。人文社會科學組112 年度選列之六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25

(1) 良方:中國中期醫書中的實證證據 討論十一到十二世紀的宋代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個印刷文化,如何改變醫書呈 現實證證據的方式,並刺激了作者個人經驗記錄在醫書中興起。中國古代醫療史論 著對實證證據的研究集中在明清時期(1368-1912),對明清以前所論甚少。本書透 過探討明以前的發展,為中國醫書實證證據的發展提供新的長時段觀察,並彰顯古 代中國和古代歐洲醫學在醫書寫作上的差異。本書從新的視角揭露了學界尚未注意 到的宋代印刷文化對醫學的影響,幫助學界更完整地掌握中國印刷文化的發展,為 中西印刷文化的比較提供具體的案例。 (2) 中央政治學校與國府地方治理:邁向超越科學的經世之術 本書為學界首部探討抗戰前後中央政治學校地方治理的專著,以政校畢業地方 官員群體為主要考察對象,追蹤其受教、實習與任官經驗,呈現中國地方治理從全 盤仿效西方行政科學,繼而採用若干本土實踐,甚至求索人文傳統,超越現代科層 制典範的一個側面,提出全面重新評價國府建國抗戰歷史性質的新事證與新視角, 反思中國現代政治史書寫中韋伯典範的有效性,並以鮮活個案證明中國經世之術作 為非現代政治實踐框架的普遍意義與價值。 26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3) 戰爭、制度與思想: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興起 本書係第一本探討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專書,闡述在制度上,晚清清廷十分重 視高層參謀組織,以之為集權中央與掌握軍權的工具;國民政府時期,參謀本部重 建,凝聚一批「軍事參謀群」,為即將爆發的中日衝突,擬訂國防計畫。在思想上, 參謀本部所屬陸軍大學引領戰略戰術,其兵學深受全球軍事思想流動的影響,國防 計畫因之有攻勢防禦、決戰、陣地持久等日德軍事思想背景,左右中日開戰進程, 深遠影響戰局長期演變。透過制度與各個層面的交互探討,本書不僅描繪一個參謀 本部組織制度史,更是關於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整體軍事發展史。同時本書也闡述 西方軍事思想如何跨越國界,流傳和移植至中國,與本土相適應,從而呈現一個全 球性的歷史視野。 27

(4) 以俄為師:中國現代作家的改造-從狂人、多餘的人到大寫的人 本書以魯迅、瞿秋白與曹禺分別代表小說、散文、政論、戲劇和電影數種文類 為具體之實例研究,論證文學如何結合政治,並再現於跨文類、跨領域與跨文化等 多層面上。因此本書以小說與雜文開端,次第是散文與政論,最後由戲劇和電影作 結,恰恰足以指陳「以俄為師」這一主題從晚清浪潮興起到全盤建構,其實是一系 列有計畫、有組織和有系統的傳播、運動與實踐成果。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奠基於 比較文學之上,並融入中國、日本與俄羅斯對此主題的學術成果與討論,且能與英 美觀點相互辯證,藉此拓展跨文化研究與世界文學的理論方法和視野。 (5) 臺灣變遷中的婚前親密關係 臺灣的結婚率和生育率不斷下降,使得多數成年人看似有更長的年歲處在未婚 未育的生命狀態,年輕世代是否發展其他的伴侶與親密關係?相關議題的系統性人 口分析有助於更精確制定政策以因應少子女化的現象。本研究利用1998 ~2016 四 波的家庭與生育力調查資料,探討在20 年間臺灣青年婚前親密關係的轉變。研究發 現婚前性行為、同居和婚前懷孕的普及率皆逐年上升,且男較女高;但同居者在進 入同居時有結婚計畫者卻日益少見,且男性結婚意願較女性低。此外,同居行為已 由1998 年時不具教育差異,轉為在2016 年集中於低教育人口,且男女皆同。類似 的教育斜率轉變也存在未婚懷孕。至於婚前性行為與同居者結婚意願,雖普及率一 升一降,但皆不具教育差異。這些改變反映高教育程度者可能更服膺社會規範,也 反映在後工業化時代中,成家能力在不同社經地位者間的鴻溝增大。整體以觀,婚 育連結的傳統價值影響使得晚婚未婚比例上升後,直接導致低生育率,且很難有來 28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自未婚生育的補救;而婚前懷孕的增加也並未提高結婚數。因此,臺灣雖看似符合 第二次人口轉型的一些家庭行為,實際上伴隨其他有別於西方的獨特文化社會徵狀, 實為多年難脫低生育率困境的主因,值得關注。 (6) 戰略夥伴的侷限:兼論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 本文從戰略夥伴的本質探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否會改變中國和俄羅斯的雙邊 關係。自冷戰結束以來,戰略夥伴逐漸興起為國家合作的形式,其範圍涵蓋經濟、 政治、社會與安全合作。戰略夥伴和傳統的軍事結盟不同,具有非正式性、平等性、 與包容性的特性,使得夥伴國之間的合作更具有彈性。因此,儘管中俄戰略夥伴關 係不斷深化,中國對俄烏戰爭卻能夠保持一定的平衡關係:既不與西方國家一起譴 責俄羅斯,也不給予俄羅斯軍事方面的援助。不同於一般觀點認為中國會更親近或 疏遠俄羅斯,本文認為中國會繼續維持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 29

( 二) 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1. 永續研究的推動與實踐 (1) 發布「中央研究院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 中研院持續關心臺灣及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以善盡社會責任,更積極參與國際永 續科研社群之討論,致力發展卓越的科學研究以解決永續問題。在中研院永續發展 政策委員會的規劃下,初步檢視中研院內各項推動工作成果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 之關聯性,於去(112) 年11 月完成「中央研究院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之 內容彙整,並提交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成為國家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之 參考。 (2) 生態永續策略新論述-全球山區氣候變化速度與物種適應 中研院領銜之國際研究團隊透過生物、大氣、與新科技方法跨域結合,嘗試解 決環境生態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成就全球頂尖研究、並就全球關鍵議 題善盡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團隊創新結合熱力學原理與氣候資料庫,首創山區氣 候速度推估模式,更首度發現全球17 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67 公 尺的速度上升,對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獨特物種構成巨大威脅。已於本(113) 年3 月27 日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3) 回應企業氣候風險資訊揭露之氣候資料服務 為因應目前國際間氣候財務風險揭露(TCFD) 之趨勢,也回應我國國內金融業 及企業對氣候風險資料之需求,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團隊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利害關係人進行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究,過程中執行完成約30 家企業訪談瞭解 業界需求,研發轉型風險評估方法學,最終建置企業氣候風險資訊平台( 高溫、淹 水、乾旱等實體風險圖資),研究成果預計於本(113) 年底正式上線。 (4) 持續永續科學國際合作交流 中研院近年積極推展兩項永續科學國際合作任務,分別是國際減災整合研究計 畫(IRDR),以及未來地球(Future Earth),針對超過10 項永續相關主題,推廣跨 領域科學研究。期望中研院能協助我國永續科學研究社群,建立我國永續科學學者 之網絡關係,並促進我國學者與國際接軌,甚可能促進跨國研究合作計畫,以跨領 域科研之方法解決目前之永續問題。112 年度舉辦超過50 場之國內及國際活動( 學 術研討與交流、能力建構培訓等),例如:國際跨領域災害與健康研究培訓2 場( 越 南、臺灣)、國際研討會3 場( 低碳永續都市、海洋行動、AI 引領永續社會),以及 年輕學者系列短講、線上論壇等。 30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