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且含量遠超過福島於西元2016 至2018 年每年釋出海洋放射物質的一千倍, 這項史無前例的發現已刊登於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 農業部在增進生態多樣性方面,累計調查路線總長度達6,235 公里,共記錄 5,063隻路死動物,運用路殺熱點資料整合至車用導航主動發出警示提醒減速慢行, 降低動物路殺機會。另外,持續建構各類生物資源基礎資料、充實生物多樣性資料 庫,計超過2,000 萬筆資料。建立2 處生態資源評估暨地景多樣性整合經營示範田 區,並完成18 處生態服務環境資源樣點調查;在地景尺度之生態環境資源調查分 析研究,共記錄396 種物種、3 萬5,641 筆紀錄;另已完成建置兩研究區域土地利 用圖資共計6,170 筆資料、總面積4,367 公頃,並初步研擬生態給付機制。 ( 三) 韌性社會基礎設施建置維運及研發 建置韌性社會的前提在於需要有強大的韌性基礎設施,例如公共交通、能源供 應、通信系統、天然資源管理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可持續性和韌性,藉此確保公眾安 全和生活品質,亦可提高抵禦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透過研發新技術 和創新解決方案,可以提高基礎設施的效率和可靠性,並降低維護成本。111 年度 各部會在新興能源技術方面共發展5 項新技術及33 項強化供應鏈韌性技術。 經濟部在強化能源自主能力與系統韌性方面,透過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為智慧 綠能產業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並啟動產業群聚效應,進而讓更多國內優秀智慧綠 能廠商進駐園區,為國內智慧綠能產業帶來卓越貢獻。另外,結合國內首座分散式 氫能產、輸儲及發電場域,建立產氫系統質能平衡模型,驗證再生能源產氫系統效 益,協助國內企業擘劃淨零碳排途徑。 經濟部與交通部合作,透過提升未來1-4 週、1-6 個月的降雨預報能力,以及 新增未來逐3 小時定量降水預報等資訊,提供降水異常的警訊,讓管理者可提早針 對水資源管理提出相對應的因應策略計畫,並讓防災單位在有較強降雨發生前及早 進行防災。此外,建立十分鐘頻率預報降雨資料整合調整機制,應用於水利署淹水 雨量警戒值。透過嘗試導入水資源韌性概念,採用韌性角度評估新增備援水量之韌 性效益,以合理量化水資源系統之抗旱韌性。 數位部促使我國電信事業加速加量設置26,256 臺5G基地臺,使我國5G非 偏鄉5G電波人口涵蓋率已有電信事業達96.5%;另外,為推動行政院「開放山林」 政策,協助電信業者建置山區及國家公園等偏遠地區行動通信網路,完成林務局建 53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