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科研發展面臨多項挑戰,短期如各國通貨膨脹導致經濟衰退、俄烏戰爭、 中國與西方各國之競合態勢、臺海局勢等地緣政治持續影響國際情勢,造成各國積極透 過科技資源形成科技霸權,如半導體、稀土材料、先進通訊技術等。中長期挑戰則包括 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問題,如碳排放造成的長期氣候與環境變化;水與糧食等天然資源 因氣候變遷而造成短缺;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能源短缺;因高齡化、少子女化造成的 長照資源匱乏;創新商業模式快速變化與勞動人口減少等議題,這些問題將持續考驗整 個社會的韌性。此外,隨著ChatGPT 等生成式AI 的發布,各類應用大量湧現並快速擴 散,已可預見AI 工具將改變未來的工作型態。因此,如何從未來社會需求出發,進行長 期願景規劃成為重要課題,這也是科學與科技長遠發展須聚焦的目標。 因應前述挑戰,行政院於民國109 年召開第十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對焦「創新、 包容、永續」的臺灣2030 願景。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民國111 年依據「科學技術 基本法」,研提『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12 年至115 年)』以「前瞻創新、民主包容、 韌性永續」作為2035年的未來科技遠景,展開十大目標及對應策略措施。在「前瞻創新」 的遠景下,以平衡科技研發布局、軟體與服務業技術創新轉型、發展高階製造中心及下 世代製造業、尖端戰略科技及自主國防產業為目標;在「民主包容」的遠景下,以推動 普惠及適當科技、開創民主與科技驅動的總體外交戰略、開放創新人才培育與職業技術 培訓制度為目標;在「韌性永續」的遠景下,由韌性社會基礎設施建置維運及研發、科 學園區數位與淨零雙轉型、推動開放及安全可信賴的資料治理體制作為目標。總體而言, 將從社會、科研、環境、經濟、政治等五面向,研提多項具體因應策略,因應國家全方 位發展進行科技布局,以回應人民生活與社會需求,展現科技價值、包容及韌性。 在國際科研趨勢方面,歐盟的「Ho r i z on E u r ope」7年計畫( 2 0 2 1 ~ 2 0 2 7 ),以 開放科學(Open Sc i ence)、全球挑戰與產業競爭力(Gl oba l Cha l l enges and I ndus t r i a l Compet i t i venes s)及開放創新(Open I nnovat i on)三大支柱作為推 動架構,目標是投資研究與創新計畫,以塑造歐洲共同的未來,包含強化歐盟的科學與 技術基礎、促進歐洲創新能力、競爭力與就業機會,以及永續歐洲社會經濟的模式與價 值。 0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