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布局社會需求技術 布局社會需求技術對於國家科技政策至關重要,透過解決當前社會和環境挑戰 的技術創新,包括永續發展、環保、醫療、教育、能源等領域,以確保科技發展能 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藉此提高國家競爭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並促進經濟增長。 同時鼓勵跨領域合作,將科研能量聚焦於最迫切的社會需求,以實現更具影響力和 可持續的科技發展。111 年度各部會發展多項社會需求技術,並依據科技特性進行 83 項法規調適,各類成果概述如後。 國科會推動「建構面對氣候緊急狀態下之韌性臺灣」計畫,其中「臺灣氣候變 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於111 年除完善本地氣候變遷推估資料外,對外提供 749 件氣候資料服務,主要支援中央機關推動調適領域相關業務所需。 在工程技術產業應用方面,由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及聯合大學等3 所 大學合作設計出具應用性之高熵材料,自行開發特殊的高熵粉體漿料製程技術,提 出引領全球的高熵合金高頻通訊元件。此技術具備溫度穩定性佳、原料性價比高、 可量產開發及符合商用標準等優勢,除已獲得發明專利,內容更提出近上百種材料 配方與關鍵應用,優異研發成果兼具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效益。 在健康醫療方面,國科會整合國立臺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及長庚 大學、國防醫學院等5 所大學之科研量能,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支援當前 防疫重要議題,進行病毒株分離、培養、分析與監控,即時掌握病毒變異趨勢;在 防疫科技方面亦維運P3 實驗室,協助藥物、疫苗及檢測試劑之產品驗證;開發防 疫產品如血清中和抗體檢測試劑、多項抗原及抗體快篩試劑已成功技術移轉國內廠 商上市販售;培育感染症及高階安全防護專業人才,厚植國家防疫應變力。 在人文社會在地關懷方面,推動「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補助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嘉義大學、中山大學、屏東大學及臺東大學等5 校分別於臺灣各地開展 實踐研究工作。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愛蘭台地推動生活博物館,記錄巴宰族的 故事和歷史傳說,傳承歷史文化;國立臺東大學在大竹高溪流域以部落成員為主體, 製作部落觀光地圖及執行循環經濟。 衛福部在疾病防救方面,完成肺癌癌症登記輔助程式,並針對發生人數前10 名的癌症中挑選6 種,發展癌症登記人工智慧輔助程式。同時針對國內、外進行細 胞治療相關評估,完成「自體CIK 作為第一期至第三期肺癌之併用治療(add-on therapy)或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及「臍帶間質幹細胞UC-MSC 治療因SARS-CoV-2 病毒引起之急性呼吸道窘迫症(ARDS)」實證分析2 件,提 28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