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冊
2
別冊 中央研究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國史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行政院資訊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內政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國防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3 財政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教育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法務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經濟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3 交通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1 勞動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3 農業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7 衛生福利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6 3 環境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3 文化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9 數位發展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7 國家發展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5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5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9 海洋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7 僑務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6 9 原住民族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5 客家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9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5 國立故宮博物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3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9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5 核能安全委員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1 目次 3
4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中央研究院 摘要 過去一年,中央研究院( 以下簡稱中研院) 於成就全球頂尖研究方面,數理、生命、人文三 大學組在生醫科技、永續與減碳、資安研究、微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植物學、神經科學、生 物醫學、哲學、臺灣史、海洋史、社會學、政治思想史、近代史、原住民族、客家文化等主題, 均產出具相當影響力的成果。中研院111 年度發表國內外重要科研成果3,893 篇,其中有2,250 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 I 資料庫近10 年( 自101 年1 月1 日至111 年12 月31 日) 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所收錄的22 個 領域中,中研院有17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該領域前1%,顯示中研院在此17 個 領域有數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並藉由國際學術交流、鏈結與合作,提升中研院的 國際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 在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方面,中研院持續關注國家重大關鍵議題,適時給予建議或回應,並 透過各類演講與活動,廣傳科普新知,共享研究收穫。去(111) 年11 月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 發政策建議書」,探討邁向淨零目標的各面向策略,中研院也針對重要項目開始進行技術研發。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冀透過研發成果之技術移轉與新創公司輔導,促進臺灣生技醫藥技術走向臨 床試驗和產品上市,將重要的轉譯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出;並成立「新興傳染 病專題中心」,在後疫情時代,預先部署與儲備研發量能,於各類新興傳染病爆發時才能具備 即時戰力,建立完整防治策略。 在延攬及培育卓越人才方面,中研院持續強化軟硬體設施,推動重要研究計畫,吸引國際 級人才及拔擢國內傑出學者領導各研究單位,引進創新前瞻思維,亦以合聘或延聘方式,請傑 出專家學者參與重要研究、管理工作及學術發展規劃,拓展研究領域,提升國內學術研究水準。 此外,也積極培育高教人才,透過深化國際研究生學程、與國內各大學合辦博士班及相關學程、 對博士後研究學者及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的培育,以及鼓勵國內學人來院從事短期訪問或 參與研究工作等措施,輔以優良的研究環境與完備的學術量能,為年輕學子提供絕佳的學習場 域,替我國作育優質學人。 5
壹、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目標架構 中研院與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架構扣合情形如下所示。 目標二 完善科研體系,布局前瞻科技 子目標二 厚實基礎研究能量 策略( 一) 超前部署重點特色領域 措施1 推動長期科研發展,因應未來社會需求布局優勢強項 後量子密碼演算法實踐 1. 開發視訊及語音通訊點對點加密即時通功能安卓版及蘋果平台版並擴充上架功能。跨平台 與支援多種媒體格式( 語音與視訊) 加解密功能。目前依開發進度,持續進行媒體資料加解 密流程及跨平台功能測試,目前程式開發已加入後量子密碼學演算法的支援,並加強功能 穩定性。 2. 規劃與設計資料安全科技講座內容,以點對點加密系統開發之APP 進行推廣內容,舉辦教 育訓練課程,提升國內廠商及公部門認識隱私法規及加密技術發展,並將訓練課程推廣至 線上教育平台。已安排於中研院111 年度資訊/ 資安推廣課程中,課程類別:資安通識; 課程名稱:即時通訊軟體安全:使用跨平台點對點加密通訊軟體SKI+;講師:資創中心李 政池研究助技師。進行強化第一線人員的資料安全意識及相關資料安全守則觀念為目標。 3. 於TCHES 2022 及ICICS 2022 國 際 會 議 發 表 兩 篇 論 文; 於 國 際 期 刊Cryptology 及 Jour nal of Cryptographic Engineer ing 發表學術論文,並完成國際密碼論文安全研 析報告及旁通道攻擊研究( s ide channel at tack) 報告各1 份,藉此與國際頂尖學者及研 究團隊相互交流,提升我國學術水準。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110–113 年) 6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貳、科技施政重點架構 中研院科技施政重點架構如下圖所示。 中研院任務為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 確立三項策略目標: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以激發同仁潛 能,引導超越。在成就全球頂尖研究方面,三大學組持續深耕基礎科研,開創關鍵突破之亮點 及參與跨國合作計畫,開展國際科研互動,鏈結亞太學研機構,來提升國際能見度,帶動學研發 展。在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方面,以深厚的基礎研究動能,透過對國家關鍵議題的關注,與產學 研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等,將研究成果轉化運用為具體的社會影響力,如發布減碳政策建議書、 建構量子核心設施基地、推動防疫研究工作等,並藉由科普平台《研之有物》、定期舉辦的「知 識饗宴-故院長科普演講」、「中研講堂-跨縣市科普演講」、「院區開放參觀」等活動,以深 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科普知識,拉近學術研究的距離,啟發年輕學子對知識的熱忱,進而投入基 礎科學研究。在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方面,除積極延攬國內外優秀學人,也優化國際研究生學程 培植優質新血、與國內各大學開辦博士班學位;中國研究;人文講座;公共議題與社會學等學程, 並辦理博士後培育計畫及人文博士候選人培訓等,以培育卓越新銳,蓄積研發能量。 中研院任務 一、人文及科學研究 二、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 三、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 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 1. 三大學組研究發展 2. 深化學術倫理教育 3. 參與國際學術組織 4. 參與跨國研究合作 5. 國際學術合作交流 1. 永續科學研究 2.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3. 出版政策建議書 4. 技轉及育成 5. 科普教育 1. 合/ 共聘、延攬 2. 國際研究生學程 3. 與國內各大學合辦 博士班及相關學程 4. 博士後研究學者培 育、人文社會科學 博士候選人培訓 7
參、經費與人力運用情形 一、經費總表 二、機關科技管理人才結構 (一)依學歷區分 (二)依專長領域區分 學歷 合計 博士 碩士 學士 專科 高中( 職) 其他 904 174 136 22 11 0 1,247 項目 會計科目 預算數( 千元) (a) 執行數( 千元) (b) 執行率(%) (c=b/a) 備註 合計 11,940,601 11,562,781 96.8 含 前 瞻 預 算 數92,800 千 元, 執 行 數 116,853 千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3 期特別預算執行期間為110~111 年度, 110 年度預算分配數餘額於111 年度繼 續使用,故111 年度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執行數大於預算數。 一、經常門小計 10,053,982 9,533,711 94.8 1. 人事費 2,433,396 2,373,660 97.5 2. 材料費 1,002,819 981,275 97.9 含 前 瞻 預 算 數12,180 千 元, 執 行 數 15,937 千元。 3. 其他 6,617,767 6,178,776 93.4 含 前 瞻 預 算 數42,620 千 元, 執 行 數 38,412 千元。 二、資本門小計 1,886,619 2,029,070 107.6 因業務需要,致實際設備採購等資本支 出大於預估數,故依預算法第63 條規定 於各工作計畫項下各用途別科目之原預 算數百分之二十範圍內辦理經費流用。 1. 土地建築 76,717 112,940 147.2 2. 儀器設備 749,412 923,136 123.2 含 前 瞻 預 算 數36,800 千 元, 執 行 數 59,289 千元。 3. 其他 1,060,490 992,994 93.6 含前瞻預算數1,200千元,執行數3,215 千元。 專長領域 合計 理 工 醫 農 人文 社會( 含商) 200 147 163 150 304 283 1,247 8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三、計畫人力總表 肆、主管機關整體科技研發績效說明 一、科技施政目標與具體產出效益總表 單位:人年 研究員級 副研究員級 助理研究員級 助理級 技術人員 其他 合計 409 222 164 44 109 0 948 科技施政目標 與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一般科技施政計畫 11,126,141 93.2 10,724,268 持續厚實研究基礎,成就全球頂尖研 究,並透過國際互動擴大研究動能,提 升國際學術競爭力;以基礎研究出發, 快速且彈性地回應社會關鍵議題( 如淨 零、量子、新冠肺炎等),善盡社會關 鍵責任;延攬國內外優秀學人,培育與 發掘傑出研究人才,厚植高階人才庫。 / 關鍵新穎疾病治療技 術開發計畫 314,500 2.6 314,500 1. 研發出新一代Omicron 及hybrid (Omicron Delta) mRNA疫苗領先 全球,並成功建立mRNA整體生產 技術平台。 2. 找出早期肺癌高復發預測蛋白質,可 分辨肺癌「IB類晚期」高風險病人, 其中4 個蛋白標的已進入體外檢測 原型套組開發及試製。 開創蛋白質醫學及生 技產業計畫 34,000 0.3 34,000 1. 運用冷凍電顯技術協助解析去醣化 棘突蛋白結構進而產生去醣化疫苗, 有效地對抗新冠病毒及其變種株,持 續優化冷凍電顯技術平台並培養冷 凍電顯團隊與人才,廣泛地擴展到國 內蛋白質相關研究。 2.利用冷凍電顯技術已解出多個SARS– CoV–2蛋白質及其抗體結構。 大數據導向之精準育 種計畫 19,000 0.1 19,000 1. 發現1 個控制茉莉酮酸合成及訊息 傳遞的上游基因JAUP1。 2. 於甜瓜6 號和9 號染色體上找到的 SNPs 將助於找到用來篩選抗病基因 或抗病的分子標誌,利於建立抗病品 種以增加生產。 3. 持續建立番茄全外顯子體定序基因庫 技術,可應用於大規模之基因變異分 析。 註:中研院補充說明:「二、機關科技管理人才結構」所填列之人數係中研院研究人員、研究技術人員及行政技術人員 合計總人數,至「三、計畫人力總表」所填列之人數僅係中研院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合計總人數。茲因上開二 項人力調查所涵蓋人員類別不同,人數自然有所差異。 9 中研院法定任務 國科會政策額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科技施政目標 與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 資料安全研發及人才 培育計畫計畫 23,000 0.2 23,000 分析資料決策所衍生之問題;後量子密 碼演算法開發設計;密碼機制設計開發; 點對點加密手機版本的視訊與語音點對 點加密軟體研發;推動資料安全人才與 技術交流。 精進防疫一體傳染病 智慧防治技術計畫 6,000 0.1 6,000 完成非洲豬瘟病毒p54 抗原之抗體 篩選及表達測試;成功篩選出插入 pE199L 基因之重組牛痘病毒載體。並 完成流感之中和能力測試。 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 研發平台推動計畫 25,160 0.2 25,160 1. 完 成 具 功 效 性 標 的 植 物 材 料 之 GACP 1 件並完成植物品種命名。 2. 研發優質之動物用植物性保健添加劑 4 項。 3. 完成候選植萃物於異位性皮膚炎與攝 護腺良性肥大之小鼠確效試驗。 量子科技研究基地核 心設施建置計畫 300,000 2.5 300,000 已完成9 套核心設施採購,包括高密 度超導量子處理器微波控制系統、自動 化稀釋致冷系統、超高效率電子束直寫 系統、高精度雷射直寫系統、物理性質 量測系統、近紅外光譜偵測系統、光參 數放大飛秒雷射系統、低溫磁光量測系 統、原子層沉積暨蝕刻系統等。 建置分散式區域規模 之大型儲能系統,推 動綠能產業發展計畫 ( 前瞻) 70,000 0.6 93,872 電池管理系統EMS 已完成節省電費在 電價昂貴的尖峰時段讓ESS 儲能系統放 電供應負載。此外EMS 還包含控制電 池充電及放電時間,可以用電腦監測鋰 電池之充放電壓、電流、功率、充放電 時間、電池SOC等相關參數,並記錄 歷史資料。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 應用及產業開展計 畫-環境物聯網產業 開展計畫-高解析度 空氣品質診斷與預報 模式( 前瞻) 22,800 0.2 22,981 1. 建立物聯網感測器及3D空品監測資 料之視覺化計算模組。 2. 應用高解析度空品模式進行重大空污 事件3D視覺化分析。 合計 11,940,601 100 11,562,781 註: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3 期特別預算執行期間為110 ~111 年度,110 年度預算分配數餘額於111 年度繼續使用, 故111 年度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執行數大於預算數。 10 國科會專案核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二、重要績效指標統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深耕基礎科學 • 重要科研成果之發表數 • 重大研發成果數 111 年度中研院共有2,250 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I 資料庫近10 年( 自101 年1 月 1 日至111 年12 月31 日) 統計世界各學術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 排名,所收錄的22 個領域中,中研院有17 個領域之期刊論文被 引用次數進入該領域前1%,分別為:物理學、太空科學、臨床醫 學、材料科學、化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生物學與生化學、地 球科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與生態學、神經科學與行為醫學、 工程學、藥理與毒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電腦科學及社會科 學。顯示中研院在此17 個領域有數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 出,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 擴散科研成果 • 研發成果擴散 • 專利獲得數 • 技術移轉( 輸出數、輸 入數、擴散數) 與服務 數 • 產學合作、學界成立新 創團隊數 1. 中研院藉由專屬或非專屬授權、材料移轉及合作委託研究之產 學合作等方式,致力於將研究人員利用公共資金研發之智識成 果,轉化為能滿足實際社會需求的應用,以回饋社會、造福人 群,同時促進國內產業發展及升級。 2. 中研院將具社會應用潛力之研發成果,採行適當的智財保護, 於111 年獲得專利104 件,同時積極促成學研界與業界間之互 動與合作,與國內廠商簽訂科技移轉合約60 件( 技術國內擴 散),收入5,048 萬元;國外145 件( 技術移轉國際輸出),收 入1,136 萬元;共收入權利金913 萬元。與業界之產學合作64 件,金額為1 億1,196 萬元。 引領產業創新 • 帶動產業成長 • 提升產業競爭力 • 培植新創事業 • 協助產業進入國際供應 鏈家數 • 輔導成立新創公司家數 及資本額 1.108 年起進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執行之中研院任務導向生技研 究計畫、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次世代治療方法轉譯計畫及價創計 畫,共促成7 家生技新創公司成立( 新析生技、研生生醫、兆 益生醫、方圓細胞生醫、藥祇生醫、愛思分析儀器、綜能生技), 實收資本額逾新臺幣6.5 億元。 2. 自108 年起園區育成廠商有4 家成功打入國際供應鏈,包含藥 華醫藥之孤兒藥「百斯瑞明」取得包含臺灣、歐盟、美國等8 個國家/ 地區之藥證並上市銷售;和鑫生技之「RevoluX」X 光影像診斷系統於111 年通過美國FDA認證;合一生技之傷口 外用乳膏Bonvadis 於110 年取得美國上市許可;新穎生醫的 糖尿病腎病變診斷創新試劑DNlite–IVD103 於歐盟及馬來西亞 取得上市許可。 11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提升經濟表現 • 擴大就業 • 促進投資 • 輔導廠商新增工作機會 數 • 廠商增加研發及生產投 資金額 1. 中研院育成中心( 包含南軟及園區) 自93 年至111 年底共扶植 59 家生技廠商,目前公開發行者有13 家,總市值估約新臺幣 3,539 億元,占臺灣生技產業總市值約29%。 2. 截至112 年3 月底,中研院育成中心( 包含南軟及園區) 進駐 廠商共45 家,促進約新臺幣200 億元之民間投資,創造989 個就業機會,進駐廠商總市值近新臺幣3,000 億元。 3. 自108 年起,有4 家園區育成廠商順利完成募資以投入研發及 生產,包含「免疫功坊」於110 年完成2,400 萬美金( 約新臺 幣6.7 億元) 的A輪募資、「新析生技」於110 年完成Pre–A 輪新臺幣1.3 億元募資、以及「安宏生醫」於112 年完成A輪 1,000 萬美金( 約新臺幣3 億元) 募資,「藥華藥」於112 年 海外募資達4.62 億美元( 約新臺幣141 億元),創臺灣生技公 司海外籌資最大規模。 人才延攬 • 延攬人才投入學研成效 • 延攬國內外專業人才投 入學研人數 中研院105 至112 年,陸續延攬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郭 沛恩先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奇鴻先生、加拿大 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呂桐睿(Todd L. Lowary) 先生、美國猶他大學 教授李元斌先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程淮榮先生與臺 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鍾孫霖先生、交通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林 若望先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張卿卿女士、臺灣大學教 授陳于高先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彭威禮先生、美國科羅拉 多礦物大學教授吳台偉先生、交通大學張文豪先生、臺灣師範大 學教授吳朝榮先生、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志浩先生來院,分別領 導中研院生醫所、細生所、生化所、數學所、分生所、地球所、 語言所、環變中心、天文所、化學所、應科中心之量子光電專題 中心、人社中心之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環變中心之海洋 能專題中心、基因體中心。此外,也網羅2 名特聘研究員:尤釋 賢先生、陳祖為先生;與7名研究員:艾沃克(Elling, Volker) 先生、 莫仲鵬先生、楊淑珺女士、程之寧女士、傅約翰(Duncan, John F. R.) 先生、許文泰先生及竇依仁(Oran Doyle) 先生加入研究團 隊,為中研院帶來新的研究能量,提升國際視野與廣度和在國際 學界的能見度。 人才培育 • 國內專業人才培育人數 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 Ta i wan I n t e r na t i ona l G r adua t e Program, TIGP):就讀本學程之外籍生有338名,約占在學生總 數之62%,且國籍分屬於47個國家,深具國際化水準。學程迄今 共培育717位畢業生,於知名學術期刊發表逾2,280篇學術論文, 多數畢業生持續擔任博士後或從事教職,在學術教學研究貢獻一 己之力,亦有許多畢業生受到醫學、生技、資訊科技等知名企業 所延攬。近半數畢業生選擇留在臺灣服務,其中包含中研院聘用 之226位優秀的畢業生繼續在院內擔任博士後研究學者。 12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人才培育 • 國內專業人才培育人數 辦理跨領域國內博士班學程(Degree Program, DP):中研院藉 著跨領域學程之開設,因應科技發展需求,提供相關領域不足的 師資和研究資源,培養跨領域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且開辦迄今獲 得所有合作大學之支持,並表示這些學程係以具前瞻性及競爭力 的跨領域研究為主題,且結合當前國家科技、產業政策所需,盼 能持續推動,如此不僅能強化與國際研究社群接軌,更有助於促 進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學程目前共有150 名博士 生就讀,亦培育了159 位畢業生。 強化科技人文 素養 • 科技人文跨域人才培育 為培育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建立基礎人文教育,中研院與國 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合作辦理「中央研 究院人文講座」,期能藉此提升臺灣學生整體人文素養。 人文講座每學期在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 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道德思考等六大領域開設課程。各期 教授科目與授課教師均作不同安排,迄今共開辦102 門課,修課 人次近5,000 名。另邀請講座教師拍攝課堂授課影片,目前計有 10 門課共277 支影片,已上傳YouTube頻道及人文講座網站。 所有影片開放社會大眾線上觀看,形塑人文素養。 提升國際影響 • 重大國際合作成果 中研院於2019 年與美國國家醫學院(NAM) 簽署合作備忘錄,與 多個國際學研機構共同推動「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預計5 年 內投入3,000 萬美元,以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為目標,向全球徵求 跨學科領域且具創新前瞻思維的研究計畫。2020 年第一輪「催 化創新獎」計有5 組臺灣研發團隊自118 件創新申請計畫中脫穎 而出;2021 年第二輪計有7 組臺灣個人及團隊通過評選;2022 年第三輪計有8 組臺灣個人及團隊通過評選,除各將獲得每年5 萬美元( 至多2 年) 之研究經費外,並於2022 年9 月受邀出席 NAM舉行的線上創新高峰會與世界各合作單位、相關學者及研究 人員、投資者及創新者一同分享交流研究成果。 促進產業淨零 轉型 • 打造淨零轉型生態系 • 淨零科技運用效益 • 關鍵淨零轉型技術研發 數 中研院2023 年2 月正式啟動淨零科技研發計畫,投入五項關鍵淨 零科技之研發及其社會面向研究,目前核定7 支計畫。為求技術 之可行性並加速實踐,中研院推動計畫過程中便與超過20 間相關 單位與企業進行討論,盼未來能有實質合作,打造淨零轉型生態 系。 13
三、科技研發績效對機關總體施政之貢獻,以及對科技政策落實之貢獻 ( 一)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 1. 數理科學組:中研院「數理科學組」除持續進行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等數理 與自然學科的研究,增加人類知識與對自然界的理解以外;也投入相當多的經費與 人力在地震研究、生醫科技、永續與減碳科技、人工智慧與資安研究等領域,將最 新的科學發明或發現應用於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社會韌性與整體競爭力。111 年在 代數理論、臺灣東部外海的板塊運動、假新聞干預技術、新冠病毒基因體分析、黑 洞觀測、能源材料、都市空氣污染、量子密碼等研究主題,均產出相當具影響力的 成果。並選列六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 利用海底大地測量與地震震源機制探討琉球隱沒帶南段斷層滑移行為 隱沒帶為地震好發的區域,瞭解大地震與海嘯潛勢十分重要。臺灣鄰近之琉 球隱沒帶變形前緣因缺乏陸地設置全球導航衛星觀測站,需仰賴橫跨海溝兩側的海 底大地測量資料,估算隱沒帶淺層斷層可能孕震區域、地震規模、以及斷層潛移之 深度及範圍。團隊利用臺灣東部外海沖繩海槽及南澳海盆的二個海底測站的水平速 度及鄰近地震震源機制,推測琉球海溝南段的變形受到板塊聚合及弧後擴張影響, 橫跨增積岩體的水平縮短率由臺灣近岸的92 mm/yr 往東至加瓜海脊增加到123 mm/yr。臺灣東部外海的板塊聚合作用,除了在大陸及海洋岩石圈產生顯著變形, 也可能造成規模7.5–8.4 的板塊界面地震。鄰近臺灣最大水平應力和板塊聚合方向 一致,而遠離臺灣向東往加瓜海脊的方向,最大水平應力的方向轉為與海溝方向垂 直,主要的能量可能藉由板塊界面地震釋放,部分能量可能由弧前盆地內的構造或 板塊內部變形釋放。 14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2) 假新聞干預 假新聞干預技術專注於以有效的方式提供接觸到假新聞的使用者正確資訊。 中研院所提出的VICTOR 可以架接在任何推薦系統之上來減輕假新聞的影響。 VICTOR 是 一 個 隱 性 的 方 法, 可 推 播 給 接 觸 過 假 新 聞 的 讀 者 更 多 澄 清 新 聞。 VICTOR 提供高危讀者群更多正確資訊,包括自動在最能被接受的推播時間點推播 澄清新聞,而隱性方法的奏效也讓我們斷定讀者對假新聞的認定結果與他們對預測 的理解有關。因此,再提出利用反事實生成有效率的解釋,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某 篇新聞為假。實驗顯示與先進模型相比,我們的方法能最有效改變讀者對假新聞的 認知。中研院的程式碼已公開免費下載,相關研究內容也收到臺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月刊、科學Onl ine 等媒體邀稿或採訪。 15
(4) 一種高度扭曲的超彈性複雜化學E l invar 合金 中研院以第一原理模擬協助實驗協作團隊解出了Co25Ni 25(Hf T i Z r )50 複雜化 學組成合金的原子尺度結構,證明該合金係以特定的B2 結構排列原子。此一特殊排 列方式能夠在組成原子大小差異達到11%的情況下保持穩定。此計算也揭示了該合 金原子承受了遠超其他合金材料的晶格扭曲,如此巨大的晶格扭曲也導致其獨特的 超彈性,以及彈性係數不隨升溫下降的E l invar 效應,本研究顯示穩定高晶格扭曲 材料的可能性,可望藉此思路設計穩定的高強度結構材料及能源材料。 (3) 千萬新冠病毒基因體序列的大數據分析發現病毒變異分型及其動態傳遞特性 本研究開發高效率的資料降維統計方法,透過建立具有相關性的單一核苷酸 變 異(S ingle Nucleot ide Var iat ion, SNV) 集 合, 進 行 病 毒 大 數 據 研 究。 在 分析全球超過一千萬株的新冠病毒基因體序列後發現,眾所關注的病毒變異( 如 Omicron、Del ta、Alpha 變異株等) 都已產生許多子型,並有不同的動態傳遞特 性。更發現了與促進病毒傳遞或增加免疫逃脫相關的病毒變異位點,也發現減緩病 毒傳遞或降低免疫逃脫相關的病毒變異位點。這些結果說明監測病毒變異,瞭解病 毒分型與動態傳遞變化,對新冠病毒演化和疫情監控的重要性。 16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5) 次微米有機氣膠組成驗證都市空氣污染足跡之延展 都市空氣污染物可隨著大氣環流傳輸並導致都市足跡的延展,然而在不同的氣 流與地形條件下,都市污染物可傳輸的距離及傳輸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演化過程也有 所不同。本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藉由深入分析大氣中次微米有機氣膠的分子 組成,證實中部都市的空氣污染足跡可擴及溪頭實驗林,顯示出海風、山谷風和熱 島環流的綜合效應。此外,本研究藉由解析有機氣膠的質譜特徵發現:溪頭林區高 濃度的有機氣膠是人為污染和生物源有機物(BVOCs ) 交互作用的結果,推測是都 市氮氧化物(NOx) 侵入森林環境並與BVOCs 反應產生臭氧提升了大氣氧化力,進 而促使更多的有機氣體氧化而產生微粒態的有機氣膠。此項研究顯示森林大氣是一 個具有高度化學活性的系統,亟需以更積極的措施降低人為污染的衝擊。 (6)Clas s ic McE l iece 密碼系統 後量子加解密系統的迫切性其實高於簽章系統,因為攻擊者可收集現有加解密 系統所加密的資料,等到大型量子電腦出現後將資料還原,這對需要長期保密的資 料已經成為一種實際的威脅。Clas s ic McE l iece 的最大特色是其安全性來自於有 超過40 年歷史的McE l iece 密碼系統,所以在安全性上可說是最可靠的系統。也 因此,許多密碼學家相信Clas s ic McE l iece 有很大的機會最終會被標準化。從效 率上來看,Clas s ic McE l iece 除了公鑰較大以外,有著加解密非常快速,密文很 小等優點。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在討論如何將Clas s ic McE l iece 用於虛擬私人網路 (VPN) 等實際應用。本研究團隊所設計的Clas s ic McE l iece 密碼系統已於111 年 7 月被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 ST ) 選為其後量子密碼系統標準化競賽第四輪 的候選系統之一,這表示Clas s ic McE l iece 有可能最終被NI ST 標準化。NI ST 預 計會在113 年公布Clas s ic McE l iece 是否會被標準化。 17
2. 生命科學組:中研院「生命科學組」在生物醫學、神經科學、生態演化與基礎生物 學方面持續有多項突破性進展。在「生物醫學」相關研究方面,生命組研究同仁致 力於疾病成因、預防與治療策略的探討。針對新冠肺炎,發現新冠病毒棘蛋白之去 醣疫苗在動物模型中可增強保護力;生酮基因治療可以促進心臟返老還童與心肌再 生。在「神經科學」相關研究方面,發現補鋅可以改善CTTNBP2 和SHANK3 的突 觸分布及蛋白質分子結合,可應用於未來自閉症的治療。在「植物科學與農業技術」 相關研究方面,發現植物上游開放讀序框具有一個嶄新的作用機制,可以用來穩定 蛋白質的生成量,降低基因表現的噪音對生物時鐘在不同細胞間的同步與穩定運作; 開發出突破性的以原生質體再生法不帶外來遺傳物質的農作物基因編輯技術。在「基 礎生物學與生態演化」相關研究方面,發現「無合成分裂」,打破了百年來認為細 胞分裂只有兩種進行方式的根深蒂固觀念。這些成果在基礎科學研究上均是領先國 際的新發現,也同時為未來的實質應用建立扎實的研究根基。並選列六項重點成果 簡介如下: (1) 消除基因表現的「噪音」 細胞內基因的表現並不如想像的穩定,突然暴增的轉錄作用可能在短時間內 造成過量的基因表現,不僅對細胞有能量上的負擔、甚至可能不利於細胞執行正常 功能。中研院的研究發現細胞可以藉由傳訊核糖核酸五端序列中的上游開放讀序框 (ups t ream open reading f rames , uORFs ) 來降低這些基因表現的「噪音」 (noi se)。藉由中研院植微所吳素幸與化學所許昭萍研究團隊跨領域研究合作,透過 數學模擬與實驗驗證,研究團隊證明上游開放讀序框可以穩定蛋白質的生成量,也 進一步發現降低基因表現的噪音對植物生物時鐘在不同細胞間的同步與穩定運作有 決定性的影響。這個發現賦予了在真核基因中廣泛存在的上游開放讀序框一個嶄新 的作用機制與重要的生物意義。 18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2) 多顏色活細胞標誌技術發現「無合成分裂」 細胞分裂的發生是所有生命的基礎。體細胞要進行「有絲分裂」,個體才能發 育生長。生殖細胞要進行「減數分裂」,有性繁殖才有可能發生。中研院陳振輝及 其團隊在斑馬魚發育過程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命名為「無合成分 裂」。此一研究已於111 年5 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 (3) 液相分離和鋅所誘導的液相– 凝膠相轉變調節自閉症分子CTTNBP2 和SHANK3 的突觸分布及蛋白質分子結合 Cor tact in–binding protein 2(CTTNBP2) 是一種和自閉症相關的突觸蛋 白分子。中研院發現它可經由液相分離而聚集在突觸,而鋅所誘導的液相-凝膠相 轉變可加強其突觸分布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CTTNBP2 利用其C端本質上 無序的區域進行液相分離,而形成自組裝凝聚物,並促進樹突棘處的SHANK3 共 凝聚。鋅結合CTTNBP2 的N末端捲曲螺旋區域,促進高階組裝。因此,鋅會降低 CTTNBP2 的流動性,並增強CTTNBP2 凝聚物的穩定性和突觸保留。此外,自閉症 19
(4) 生酮基因治療促進心臟返老還童與心肌再生 中 研 院 生 醫 所 謝 清 河 特 聘 研 究 員 實 驗 室 證 實, 藉 由 促 進 心 臟 執 行 生 酮 (ketogenes i s ) 的代謝機制,能夠製造出一個適合再生的微環境,促使心肌細胞 的去分化與再生,進而有效幫助心臟修復。心臟收縮功能是靠心肌細胞來維持, 然而人體心臟內的心肌細胞(cardiomyocyte) 在出生後不久就失去複製能力, 因此心臟受損後心肌細胞無法再生以置換受損的細胞,最終導致心衰竭。根據觀 察具有心臟再生能力的低等動物的研究顯示,想要達到心臟再生,就要先促進細 胞的去分化(dedi f ferent iat ion),而細胞去分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代謝重 編程(metabol ic reprogramming) 的現象。謝清河實驗室製造剔除生酮基因 HMGCS2的轉殖鼠,並利用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 i PSC) 衍生心肌細胞做實驗, 證實酮體代謝對心肌細胞去分化與再生的重要性。團隊進一步開發生酮基因治療, 藉由小鼠心肌梗塞模式,證實生酮基因治療的有效性。 相關突變會改變CTTNBP2 液相分離和突觸保留的能力,並損害小鼠的社交行為, 這些都可通過補鋅得到改善。本論文被「自然通訊」的編輯特別選出,放在兩個專 題精選之中,並邀請撰寫部落格分享心得。 20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5) 農作物基因編輯突破:以原生質體再生法成就非生物性且不帶外來遺傳物質的基 因編輯 植物原生質體再生自1960 年代發展後,成為重要的植物功能性基因體驗證平 台。雖然擁有單細胞再生,不會產生雜合細胞的再生植物優勢,但受限於缺乏合適 組織培養與再生技術,再生速度緩慢與效率低,無法廣泛應用於不同作物,且再生 過程可能造成的染色體變異,令許多學者卻步。目前商業栽培番茄的多個重要抗 病( 細菌、真菌與線蟲) 與抗逆境( 乾旱與高溫) 基因,皆是育種家經傳統育種方 式由秘魯番茄導入。但是秘魯番茄的自交不親和與高種源歧異度,一直困擾育種家 廣泛利用秘魯番茄種源進行抗病與逆境育種。中研院成功建立秘魯番茄(Solanum peruv ianum) 原生質體再生,利用不帶外來遺傳物質的酵素反應方式進行基因編 輯,並由染色體與基因體學驗證,無論是二倍體或四倍體細胞皆維持穩定的染色體。 由於許多重要作物皆為多倍體,多倍體基因編輯在農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利用 不帶外來遺傳物質的酵素反應方式進行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免除傳統對基因改造作 物(GM) 帶有外來遺傳物質的疑慮。 21
(6) 新冠病毒棘蛋白之去醣疫苗在動物模型中可增強保護力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帶給人類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研發具有廣效且持久保護 力的疫苗。病毒表面的棘蛋白作為重要的免疫原,有容易突變的區域,也有非常不 易突變的區域,而後者往往被醣分子覆蓋。中研院針對棘蛋白的醣基化進行深入研 究,並揭示不同醣基化位點對病毒感染性的差異影響,也發現肺表皮細胞所表現之 棘蛋白的醣化形式會增強感染性。當使用移除大部分醣分子的去醣棘蛋白(SMG) 作 免疫試劑時,發現它可以誘發比原始棘蛋白更強的免疫反應,並在不同新冠變異株 的攻毒測試中,產生對hACE2 轉殖小鼠更高的保護力。而且,也分離找出一株來 自單醣棘蛋白免疫之小鼠的單株抗體,並證明它有廣效且高結合力的中和能力。綜 上所述,這些研究成果凸顯了一個簡易卻有效的去醣技術在未來疫苗研發中的巨大 潛力,即移除抗原表面醣分子可以有效曝露原本隱藏的不易突變區域,進一步可誘 發廣效的免疫保護力。 3.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研究同仁秉持學術專業與熱忱, 針對臺灣本土政治、社會、經濟、歷史與文學,以及中華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不斷 以跨領域、持續開創新的研究,並與國際學術社群展開合作與對話。同仁的研究成 果不僅希望對於知識創新與教育傳播做出貢獻,也希望促進臺灣與世界的彼此認識 與連結,共同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人社組111 年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下列幾個 重點面向: (1) 臺灣研究:本年度臺灣相關研究成果斐然,研究議題包括清代臺灣的港口、人 群與社會,近代初期臺灣史、1945~1970 年間臺灣的精神醫療、臺灣飲食文化、 22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醫護工作、宗教社群、臺商與中國經濟的崛起等。 (2) 歷史與文學研究:本年度歷史、文學領域有豐碩的成果,展現跨區域與文化比較 的視野。歷史學方面,研究議題包括中日和平條約與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何仙 姑信仰與廣東增江流域的地方社會、中國近代重要翻譯家嚴復、晚清中國的迷信 與治國方略、Selden Map 與東西洋唐人地理知識及其眼中的世界圖像、青銅 時代成都平原的聚落關係。文學方面,則有研究郭子章《黔記》人物傳記的文化 詮釋、比較中國《新青年》與日本《斯文》對於傳統與當時世局之不同回應方式 的著作。 (3) 哲學與語言學研究:本年度哲學研究重要成果的議題包括:公民哲學、智慧的技 藝理論、德勒茲的思想與翻譯、儒家自由主義,以及針對法律人工智慧的哲學反 省。語言學方面,則有針對現代湘語、鄒語、客語的重要研究成果。 (4) 當代政治與法律研究:研究議題包括對習近平執政十年的檢視、臺灣地方法院對 於社會運動訴訟判決的影響因素、威權國家的個人化統治與媒體自由、探討微型 審議民主作為公民共識的工具、基礎權利的憲法與政治,以及當代自然法的核心 命題與論證方式。 (5) 社會學與經濟政策研究:社會學方面,研究議題包括利用全民健保資料研究流感 疫苗施打對於減低高風險族群侵襲性麴菌病的成效、網路調查的方法與應用、臺 灣醫護工作的勞動待遇、中國批發商在坦桑尼亞貿易制度中涉及的政治問題。經 濟方面的研究,則包括技能溢價下最佳的資本稅與勞動稅的動態路徑、零利率下 限的辛勞矛盾,以及不確性下的選擇模型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組111 年度選列之六項重點成果簡介如下: (1) 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 《中日和平條約》顧名思義是中華民國與日本兩國之間所簽署的雙邊條約;但 事實上,卻是美國為了落實圍堵思維一手主導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有效封鎖共產主 義在亞太地區的擴張。美國不僅要扶植中華民國政府能在臺灣立足,更要杜絕日本 與中共建交的可能性。故一部「中日和平條約」的簽約史,亦可視為是一部美國亞 太安全體系建構史的縮影。為闡述此一三角互動的演變過程,本書聚焦於美國在幕 後運籌帷幄的經緯;並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兩國政府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 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以及和約在確保中華民國政府 的法統地位、強化臺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23
(2) 公民哲學 臺灣落在美國主導的和東亞傳承的文明邊緣交會的位置。這給予臺灣一個特殊 的哲學研究的定位:從兩大文明邊緣交會的位置,由邊緣看文明的格局,也由邊緣 去打破既有的思考慣性,藉由重新框設的方式,去發掘哲學新觀點和新典範。這樣 的哲學期許,以歐美哲學傳承為準來說,可以這樣來敘述。古典時期,在神話開始 退位時,哲學追求一種神性般的智慧,形上學是古典時期的第一哲學。從啟蒙運動 起,在人人開始要享有人的身分以來,哲學追求拓展人性智慧的種種可能,知識論 是這段時期的第一哲學。來到二十一世紀,在大多數人不必爭取就擁有公民身分且 價值觀點多元紛爭的時代裡,我們需要打造一種由公民視角出發去追求公民智慧的 哲學,即個人倡議的公民哲學。在此描述定位裡,公民哲學是一種為了打造我們時 代的第一哲學應有的典範樣貌的哲學探究。個人提出的公民哲學方案由三個原創性 觀念組成:以重新框設作為一種哲學方法、以心智多樣性作為哲學探究的立足點, 以及以公民視角定位屬於我們時代的哲學研究方向。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提出並 以選擇自由與因果關係連動展開的觀點為核心,說明我們政治文化裡多元價值的政 治理念和命運共同體的政治想像,如何得以在公民視角中融貫整合在一起。 24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3) 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 從十六世紀以來,港口城市便在全球史中扮演推手的角色,更是移民、族群接 觸、商品、技術、制度、資本,以及新舊文化最早的匯集地。臺灣也在這股洪流裡, 躍上世界舞臺。清治時期,陸權性格強烈的清廷,港口政策趨於保守,對臺統治嚴 守正口對渡之制。然而,十八世紀中葉後,正口政策無法符合臺灣各地對外貿易的 需求,造成走私盛行、私口崛起;加上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幅衰微,港口管理出現 中央與地方政策和運作的雙軌制現象。其次,閩、粵移民仍大舉遷入,促使全臺逐 漸出現全球型( 條約港)、全島型或區域型( 正口),以及地區型( 小口) 的港口市街。 本書即試圖從全球史視野,梳理清代臺灣港街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面向的變遷, 呈現前近代港口市街發展的共相和殊相。 25
(5)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臺灣醫護工作 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一個工作場所。如同其他在工廠、辦公室或商 店的勞工階級,醫師與護理人員得到的勞動待遇和付出的代價受到制度、組織和工 作特徵的影響。本書採取性別觀點,連結再生產與生產勞動的概念,使用量化分析 方法探討受雇者經濟、家庭與個人層面的勞動結果,以及其中的職業與性別差異。 透過對三間臺灣的醫院、超過四千多位護理人員與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 本書呈現醫護人員的不利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的不友善。女性醫護人員付出的勞動 代價,包括高度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和不良的健康狀態,高於醫師,但勞動付出與工 作資歷帶給她們的經濟收益不及醫師。護理人員勞動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女性工作特 質對實質報酬幾乎沒有效益。對已婚男醫師而言,再生產勞動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助 力,但這卻是女性醫師與護理人員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4)Selden Map 與東西洋唐人地理知識與世界景象的探索(1500–1620) 英國牛津大學Bodleian 圖書館收藏一幅東亞古地圖,2008 年「重新發現」, 在國際學界頗受關注。全圖長約1.5 公尺,寬1 公尺,內容涉及明朝中國、日本、 臺灣以及現今的東南亞各地。全圖有著中國傳統地圖的華麗風格,也有西方地圖對 準確性的重視。本書系統性地分析全圖各個局部的描繪與知識來源,指出繪者應是 菲律賓群島的唐人,全圖繪製於1610 年代,呈現十七世紀唐人眼中的世界圖像, 而這種圖像是十六世紀以來東亞海域各種勢力互動、交流下的產物。 26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6) 儒家自由主義:牟宗三與黑格爾自由主義 儒家與自由主義是否相互牴觸?「儒家自由主義」作為一個政治哲學概念,試 圖對此一與中國現代性論述緊密交織的長期論辯,提出新的闡釋。聚焦於牟宗三的 思想遺產,並通過黑格爾主義對於西方現代性及其核心價值的再理解,例如:個體 性、自我實現、民主、文明/ 公民社會、公民資格、共善、自由與人權,本書別開 生面地重塑了儒家道德特質與政治理想的現代意義。藉此,本書不僅對自由主義語 言系統提出一套兼備文化敏銳度的哲學重建與評價,同時也對影響華人政治意識甚 鉅的兩個互斥的極端觀念邊界,也就是「反儒家的自由主義」( 或「全盤西化的自由 主義」) 與「反自由主義的儒家」( 或「反西方化的儒家」),進行調解與融通。其理 論成果,亦即「儒家自由主義」,與「文明論自由主義」具有家族相似性,因為有 別於淪入形式主義、欠缺歷史意識的主流自由主義,其試圖將自由民主的客觀形式 根植於「儒家民主禮儀」的倫理內容之上。放在當代政治哲學的討論中,「儒家自 由主義」則是接近於「完善論自由主義」的理論形構,因為相對於「權利優先於良善」 和「國家中立」的主張,「儒家自由主義」肯定由「儒家治理與公民美德」所環繞 形成的某種「非宰制性的共善」理念,在民主社會中的實踐地位。 27
( 二) 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1. 永續研究的推動與實踐 (1) 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 歷經二年多的時間,中研院於去(111) 年11 月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 建議書」,由排放源出發探討各項可能之減碳路徑,包括能源/ 電力減碳、製造業 減碳、其他部門減碳( 如:運輸、住商/ 建築、農業/ 廢棄物)、增加碳匯量;以及 其他支援策略,包括突破性新科技、強化經濟、社會、治理等促成因素。具體提出 我國邁向2050 淨零排放目標,應儘速推動五項具有減碳效益之前瞻科技,包含去 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以及生質碳匯。期望本政策建議書能提供 關鍵資訊以供政府施政參考,善盡中研院社會責任。 (2) 永續農業新實踐策略-糧食作物水稻培育 水稻為國內重要糧食作物,惟種植過程中,仍衍生許多永續問題,如:水稻之 大量需水量、過度施氮肥之空氣污染及溫室氣體排放。為實現永續農業,中研院進 行增進水稻氮利用效率新策略研究,以及挑戰水稻節水耕作困境的解方。在提高植 物氮利用效率(NUE) 上,以分子育種( 轉錄體學、基因調控) 及突變株研究等技術, 篩選繁殖目標品系進行田間肥料試驗,在學理及實際上培植提升NUE的水稻。另外, 研究探尋水稻收割後稻稈殘株資源( 養分) 還田再利用的新契機,期能增強水稻在 節水耕作鐵缺乏的耐受性,初培植能提升產量且富鐵脆桿之水稻品系。 (3) 臺灣永續轉型之社會經濟治理面向研究 基於環境變遷之衝擊與影響,我國應加速朝向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之目標轉型, 其中,除了科技手段外,臺灣特有社會、經濟與體制治理面向之變革更可促成我國 28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