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1年度-別冊

3. 推進科研成果應用,導入人文社會思維,落實為社會效益 (1) 推動「建構面對氣候緊急狀態下之韌性臺灣」計畫,其中「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 訊與調適知識平台」111 年除完善本地氣候變遷推估資料外,對外提供749 件 氣候資料服務,主要支援中央機關推動調適領域相關業務所需;另在坡地農村產 業與生態系統共榮策略上,針對茶園、咖啡及果樹等特色作物進行適栽度及風險 分析,並綜合當地生態及產業需求,建構六級產業的調適策略指標。 (2) 因應人工智慧(AI ) 科技發展對人文社會之可能影響,研析主要國家及國際組織 有關AI 倫理與法制之政策、規範或指引,並於AI 主題研究專案計畫完成「資料 與模型治理作業規範建立指引」,引導13 個研究團隊在AI 研發與應用各階段 將個資穩私、資料治理、AI 模型的可解釋性等納入考量。舉辦3 場AI 倫理與法 律國際研討會,以AI 治理、健康照護與智慧城市治理等主題,促進AI 技術與法 制之跨域交流,提高AI 研發應用人員對相關法制議題之意識。 (3) 推動「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補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嘉義大學、中山大 學、屏東大學及臺東大學等5 校分別於臺灣各地開展實踐研究工作。如: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在愛蘭台地推動生活博物館,記錄巴宰族的故事和歷史傳說,傳承歷 史文化;國立臺東大學在大竹高溪流域以部落成員為主體,製作部落觀光地圖及 執行循環經濟;另於111 年9 月舉辦「新實踐暨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 聯盟國際研討會」,與日本學者共同探討「大學社區夥伴:發展理解差異的協作 模式」,增進國際交流。 (4) 整合國立臺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及長庚大學、國防醫學院等5 所 大學之科研量能,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支援當前防疫重要議題,進行病 毒株分離、培養、分析與監控,即時掌握病毒變異趨勢;維運P3 實驗室,協助 藥物、疫苗及檢測試劑之產品驗證;開發防疫產品如血清中和抗體檢測試劑、多 項抗原及抗體快篩試劑已成功技術移轉國內廠商上市販售;培育感染症及高階安 全防護專業人才,厚植國家防疫應變力。 (5) 由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及聯合大學等3 所大學合作設計出具應用性之 高熵材料,自行開發特殊的高熵粉體漿料製程技術,提出引領全球的高熵合金高 頻通訊元件。此技術具備溫度穩定性佳、原料性價比高、可量產開發以及符合商 用標準等優勢,除已獲得發明專利,內容更提出近上百種材料配方與關鍵應用, 優異研發成果兼具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效益。 44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